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強調要“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及普及應用,我國網絡文化快速發展,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日益凸顯。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在互聯網世界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網絡平臺與其他人互動交流,發表觀點、共享知識、分享經驗。可以說,正是億萬民眾的共同參與和建設,使得網絡空間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社會價值的精神家園,豐富了廣大網友的精神生活,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文化素養和價值追求。要看到,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網絡空間成為各種思想文化交鋒的平臺,理性表達和情緒化宣泄并存,真實信息與謠言混雜。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網絡文化建設,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確保網絡空間成為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園。
堅持守正創新,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和內容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建設網絡文化陣地。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把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用科學理論、先進文化、主流價值占領網絡陣地。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思想文化宣傳主旋律,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牢牢把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主動權。要著眼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內容建設。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推動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網絡傳播,通過文字、圖片、動畫等多種形式,展現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方式方法,提升網絡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一是利用數字技術提高網絡文化的吸引力。數字技術有助于突破傳統的文化表達方式和傳播形式,促進更多新穎、有趣的文化產品涌現,延展文化的創新發展空間,讓文化傳播也更加便捷。例如,可以通過虛擬展館、交互式故事敘述、在線游戲等,設計出具有高度互動性和參與感的文化產品,營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體驗空間。二是加大優質網絡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現實、深入生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努力創作生產更多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優秀網絡文化產品,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同時,要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文化服務供給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提升網絡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網絡文化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也是提升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要找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共通性,解決好“講什么”“怎么講”等問題,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不斷完善網絡文化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監管、推動行業自律、加強教育培訓、建立應急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建立起完善的網絡文化治理體系,為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主動適應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要求,從網絡文化的特點出發,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明確網絡文化的相應規范標準,使網絡文化治理有法可依。同時,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確保網絡文化治理的有效性和權威性,維護網絡空間的秩序和安全。二是加強對網絡文化的監管,建立健全網絡文化審查制度,對網絡文化內容嚴格把關,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和擴散。三是推動行業自律,壓實平臺責任,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樹立社會榜樣,切實履職盡責,構筑網絡安全第一道防線,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依法依規處理問題。四是提高全民數字素養,增強公眾對網絡信息的識別和判斷能力。公眾是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網絡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效果。要注重培養公眾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其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辨析是非的本領,增強他們的自我防范能力,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五是加強對網絡文化安全事件的預警和應對,建立完善應急機制,針對可能出現的網絡文化安全事件,及時響應和處理,保護公眾利益和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