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治理大氣污染,目前國內很多地方開出了壓減燃煤、調整能源結構的藥方,紛紛提出并實施“煤改氣”,這使得今年或將面臨史上最嚴重的天然氣供應缺口。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呈幾何倍數增長。有數據顯示,我國天然氣消費量1995年~2012年復合年均增速為10.93%,大大高于世界同期3.52%的增速。
尤其是今年,在“大氣十條”的推動下,各大城市紛紛出臺城市氣化規劃,實施煤改氣工程,此舉直接拉高了天然氣需求。
在治理大氣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盡其所能通過調整能源結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上馬“煤改氣”項目,有些地方具備“煤改氣”的條件,可以實施這項工程;可有的地方沒有充足氣源供給,也要大搞“煤改氣”,恐怕難以持續。
要想調整能源結構,“煤改氣”這個大方向有沒有問題?提高燃煤效率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我們又做得如何?在壓減燃煤這項工作中,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還需要考慮哪些經濟和社會成本?諸如此類的這些問題是在氣源緊張的今天,解決大氣污染不能忽視的,更是城市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不能簡單地用行政命令推進“煤改氣”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毅
即便仍然是燃煤,我們也可以做很多文章,可以通過技術上、管理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對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點行業,更要嚴格落實各項標準和要求。
如今,在治理大氣上我們已經有了共識,即霧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但要改變這一現狀,還面臨著很多問題。畢竟現階段,我們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仍然需要大規模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即使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可持續消費模式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能源結構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壓減燃煤上,其實現階段“煤改氣”的作用很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氣源”比較有限、基礎設施不完備以及體制機制政策不到位。因此,在目前這個階段,除了“煤改氣”,我們還有很多工作可以開展,比如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完善各類管理措施等。即便是燃煤,我們也可以做很多文章,可以通過技術、管理和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燃煤效率,尤其對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點行業,更要嚴格落實各項標準和要求。在北京地區,重點是解決散煤使用的替代問題。
開發我國的天然氣的天然氣市場,必須解決好一系列問題,其中政府將發揮重要作用。首先,通過立法、規劃和價格稅收等政策的引導,改革能源和電力體制,提高天然氣的供應、配送和競爭能力,替代分散的使用燃煤的工業鍋爐和居民供熱設施;其次,要有序開放天然氣市場,引入第三方準入的競爭機制,拓展融資渠道,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天然氣管道、配送網絡等;第三,加強天然氣科研和技術開發,掌握先進天然氣發電、終端使用技術,提高裝備制造能力,為進一步加強天然氣使用加工進行技術儲備。
另外,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行政命令來要求地方、企業進行“煤改氣”。現在,我們很多地方政府把治理大氣污染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想用三五年就改變大氣質量,不做任何調研,大上“煤改氣”項目,缺少長期謀劃和打持久戰的精神。地方心里很清楚,比起調整能源結構、轉變生產方式,上“煤改氣”這項工作對地方來說更簡單、來得更快,但無論從“氣源”、基礎設施,還是經濟能源轉型來說,短期內全面改變空氣質量是不現實的。我們要提醒地方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硬壓任務把空氣質量一下子提高上去不僅實現不了目標,其代價也是高昂的。因此,應對我們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有充分認識,把解決短期矛盾和長期打算結合起來,才能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公平高效地完成改善空氣質量的歷史任務。
針對調整能源結構這個問題,我認為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須在前期做好研究、搞好調研,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而且,在實施運行的過程中,也要適時地根據實際情況對政策進行調整,相應的配套政策要及時跟上。畢竟對我們國家來說,“煤改氣”還是一個新事物,目前國內也少有研究機構用科學的數據和證據來證明“煤改氣”究竟能給治理大氣帶來多大的好處,在面臨大量障礙的情況下,我們不應有太樂觀的估計,這也要求我們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應更加慎重,進而要探討更加綜合系統的解決方案。
供需失衡,需深化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
應在充分考慮其它能源的比價關系,以及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的同時,逐步建立我國天然氣產業鏈各環節順暢的價格聯動機制。
導致再度暴發“氣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游產業鏈發展與終端消費市場開發之間存在不協調和脫節現象,供應能力與終端市場消費嚴重失衡。
另外,國內天然氣管道布局比較分散,而且天然氣生產和干線運輸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獨自運營,各石油公司的管網之間沒有聯系,無法形成“溝通”和“聯網”,在資源調配方面很難做到靈活機動,從而限制了天然氣瞬間供應能力。
為了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需從3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增加天然氣供給量,才能真正解決供需矛盾。這就要求加大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
其次,要加快天然氣管道網絡和配套儲氣設施建設。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天然氣管道建設,促成全國統一的、相互有機聯系的真正的天然氣管網,才能靈活機動地進行資源調配,同時有效增強應急能力。
第三,我國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天然氣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長期實行低價政策造成資源消費過度擴展和浪費,不符合國家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在價格機制上,我認為應繼續深化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應在充分考慮其他能源的比價關系,以及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的同時,逐步建立我國天然氣產業鏈各環節順暢的價格聯動機制。
關鍵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改變用能結構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陳柳欽
“煤改氣”的主要目的是環保,但面對原料緊缺和高昂的成本,如何實現環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新課題。
霧霾頻繁來襲的背景之下,“煤改氣”被多地政府放在了重要位置,并在想方設法加快進度。對于“煤改氣”,發布一紙命令很容易,但如果后續政策不配套,將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其實,我們尤其應該思考的是,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是否只有“煤改氣”一條路?
可以說,全面“煤改氣”是不現實的。其它的不說,成本就很難支撐。
以氣代煤的做法值得肯定,畢竟清潔能源占比提高是大勢所趨,此舉必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但是在短時間內,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無法改變,有限的氣源不可能滿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對于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如何更加清潔地利用煤炭同樣是一個重要命題。實踐證明,只要環保措施到位,燃煤電廠同樣能夠滿足燃氣電廠的排放要求。
另外,未來以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快速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被人們使用。電能作為二次能源,具有便捷、安全、清潔、高效等優勢,而且所有的一次能源都可以轉換為電能。提高電能在終端消費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緩解能源安全壓力,改善和優化能源結構??梢姡懊焊臍狻辈皇钦{整能源結構的唯一路徑。
目前國內的燃煤效率還比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我國在提高煤炭發電效率方面潛力巨大。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煤炭發電平均效率只有35%,如果采用更多的先進技術,這一效率有望提高到50%甚至更高。
其實,煤炭燃燒給環境帶來的污染,根子并不在煤炭,而在于燃燒技術不過關以及對燃燒過程的治理不力。
發展天然氣的初衷是為了增加清潔的天然氣消費量以代替煤炭消費量,但如果各地的“煤改氣”工作求大求快,勢必會陷入畸形的發展路徑中。因為在現階段,我國天然氣產業存在市場不成熟、定價機制未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備等多方面問題。部分地區“煤改氣”改造過于集中,有的項目實施前沒有落實資源,加劇了天然氣供需矛盾,甚至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出于治理霧霾污染的決心,我國已率先在京津冀地區實施了嚴格的大氣治理措施,限制煤炭使用。“煤改氣”的主要目的是環保,但面對原料緊缺和高昂的成本,如何實現環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新課題。
壓減燃煤,要算清經濟賬,不能空喊口號,關鍵是看如何落實。造成嚴重灰霾天氣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重化工產業在一定區域內的密集分布。而用能結構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轉換、優化,但是調整產業結構是長期的,緩慢的。
就目前的能源利用水平和產業結構來說,要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僅靠末端治理是不夠的,必須從源頭上扭轉不盡合理的能源結構,破除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費增長的線性關系。另外,太陽能、水能、風能、核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應該早日替代煤炭消費,讓經濟發展盡快脫離對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依賴,確保煤炭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清潔能源利用無疑需要成本,增加的成本,企業、政府、老百姓三者之間如何分攤,也是必須討論的問題。“大氣十條”中就提到,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同時,控煤工作還需要國家出臺一些激勵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稅費機制;逐步開放煤炭能源價格,按照市場價格支付土地租金和礦產使用費,征收煤炭資源稅和環境稅;在超限額使用煤炭的地區,對超額部分征收大氣污染特別稅;調整煤炭和清潔能源價格倒掛現象,向市場提供更多可替代清潔能源等。
今年以來,各地大幅上馬“煤改氣”項目,導致天然氣需求大增。在國產天然氣短期無法大幅增產的情況下,增量部分將主要寄希望于進口天然氣。
目前,國內常規天然氣產量不足,同時處于非常規天然氣尚未放量的“青黃不接”時期,進口氣源成為解決天然氣產能近憂、滿足天然氣下游需求快速增長的手段。伴隨國內天然氣供給格局逐漸形成“常規天然氣開采+多路進口氣源+非常規天然氣開采”的三位一體結構,才能使天然氣供給安全性可以獲得保障,天然氣總用量增速維持在30%以上的勢頭能夠得到延續。
制約進口天然氣的主要問題其實還有氣價。只有解決了氣價問題,進口國外天然氣的方針才能得到較好的實施。近幾年,我國天然氣的消費比重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也不斷增高,可是進口氣價越來越高,而我國天然氣生產企業價格水平不到位,出現了氣價倒掛的狀況,所以天然氣生產企業積極性不高,也會給城市配氣帶來很大的壓力。
也就是說,解決天然氣供應的保障問題,根本上還要理順價格機制。
煤制天然氣從成本和轉化效率來看都有較高的經濟性。與煤層氣相比,在技術上更為成熟,供應方面更有保障,更適合最先投入規模化發展。
煤制氣的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煤渣集中處理、二氧化碳等污染氣體治理、水污染治理,以及工業用水循環再生利用等問題。
煤制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要確保流入環境中的水質達到環保標準,這需要污水處理設備,另外工業用水要實現循環再利用,離不開廢水綜合利用技術,但是目前采用的傳統常規處理工藝無法有效去除水中這些納微米級污染物,一些深度廢水處理技術如超濾膜、反滲透等又由于投資及費用昂貴,難以得到廣泛應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發展新型、高效、經濟的水處理技術。
目前看來,在國產天然氣和進口天然氣供給短期無法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煤制氣是短期內提高供給的最為可行的方式。
從國家政策的視角來看,我國發展煤制氣仍延續“適度發展、升級示范和總量控制”。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必須兼顧國家宏觀利益和企業微觀利益,兩者不可以偏廢。
當然,煤制天然氣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堅持“規模化、集約化、低碳化、生態化和效益化”的原則下,國家確實有必要鼓勵適度發展,尤其是作為示范項目來發展是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