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 王顯政
(2013年12月12日上午)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2014’中國煤炭市場高峰論壇暨煤炭交易會,主要目的是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搭建交易平臺,推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研究探索新時期煤炭工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和發展方向,打造煤炭工業升級版,進一步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值此之際,我代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向山西省人民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煤炭工業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各位參會代表、專家學者和會議組織機構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我國煤炭地位、作用和煤炭工業改革發展重點任務,談以下幾點意見。
一、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提升,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奠定了較堅實的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堅持以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科學化水平為主攻方向,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強化安全生產基礎工作,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促進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加強國際合作和對外開放,煤炭行業的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煤炭供應保障能力增強。截止2012年底,全國已建成年產億噸級大型煤炭企業7家,總產量12.27億噸,占全國的33.6%。建成120噸以上的大型煤礦850多處,產量占全國的65%,其中年產千萬噸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47處,產量近6億噸。煤礦數量由2005年的24813處減少到目前的1.4萬處左右(有9個省煤炭產量超過億噸),主要產煤省區煤礦數量大幅減少。大中型煤炭產量占全國煤炭總產量的80%以上,長期以來我國煤炭生產以中小型煤礦為主的局面得以改變。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總裝機容量1.3億千瓦;煤電一體化、煤焦化一體化、現代煤炭物流等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在全國100強煤炭企業中,非煤產業產值超過60%
(二)煤炭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科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2012年底,全行業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1家、國家工程實驗室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8家,為煤炭行業科技創新搭建了平臺。煤炭行業共承擔863、973等國家各類科技計劃3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余項。200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技術發明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年產600萬噸煤礦工作面綜采成套裝備實現國產化,年產千萬噸工作面成套裝備工業化試驗基本取得成功;神華百萬噸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穩定運行,煤制烯烴和煤炭間接液化技術實現商業化。
(三)煤炭綠色開采、生態礦山建設穩步推進。煤炭行業遵循資源開采業發展規律,探索煤炭清潔生產、綠色開采、保水開采、礦井熱能利用等技術,加大采煤沉陷區治理與生態再建投入力度,礦區環境得到較大改善。2012年全國選煤入選原煤20.5億噸,入選率56%。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裝機2950萬千瓦,矸石利用折合4600萬噸標準煤。煤層氣抽采140億立方米,利用60億立方米,分別增加21.7%和13.2%。礦區土地修復整治率62%左右。
(四)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市場機制作用得到較好發揮。一是“十一五”期間,國家先后取消了由政府主導的煤炭訂貨制度;二是取消了重點煤炭合同,實現了電煤價格并軌;三是煉焦煤和動力煤期貨合約分別在大商所和鄭商所成功上市交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四是建成了31個區域性的煤炭市場交易中心,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工作有序推進。五是大型煤炭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截止2012年底,境內外上市煤炭企業39家,直接融資1700億元。
(五)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不斷健全,安全生產形勢明顯好轉。“十一五”以來,全國煤礦累計提取安全生產費用2900億元左右,煤礦生產機械化、現代化、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由2005年3306人降到2012年的1384人;百萬噸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0.347,實現了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的明顯好轉。
(六)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開放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展。“十一五”以來,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發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作用,煤炭行業對外開放領域擴寬、開放水平提高。我國由傳統的煤炭出口國轉為煤炭凈進口國。在煤炭企業“走出去”方面,兗州煤業成功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開灤集團在加拿大開展煤炭資源并購投資業務;中煤裝備、鄭州煤機、三一重裝等煤機企業的裝備已出口至主要產煤國家。這些成功案例為我國煤炭企業“走出去”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七)和諧礦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具有鮮明特色的礦區文化不斷繁榮發展。2012年全國煤礦職工年均收入5.9萬元左右,較“十一五”初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同時,積極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和煤炭文化建設,舉行了兩次“尋找感動中國礦工”活動,樹立了一批感動中國煤礦的人物。舉辦了煤炭藝術節、全煤運動會、“烏金杯”、“烏金獎”賽事等行業文體活動。目前,具有鮮明特色的礦區文化已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匯聚起了推動煤炭行業改革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在看到中國煤炭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站在打造中國煤炭工業升級版、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的戰略高度,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著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粗放、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短期煤炭產能建設超前與長遠不足等矛盾和問題,煤炭行業、企業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任重而道遠。
二、長期以來,煤炭在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依然不會改變
(一)從全球煤炭消費形勢看,在過去的23年間,全球煤炭消費比重由1990年的27.38%提高到2012年的29.90%,而原油則由38.83%下降到33.11%。盡管世界各國為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力求減少煤炭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由于煤炭具有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供應可靠、價格低廉等突出特點,在全球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仍呈上升趨勢。
從世界主要經濟體煤炭消費看,今年上半年,美國煤炭消費同比增長8.8%;德國、英國等歐洲部分國家煤炭進口保持增長;亞州地區印度煤炭需求繼續增長;日本關閉核電機組重啟煤電,燃煤需求增加,前10月進口量同比增長2%;韓國經濟持續向好,煤炭進口需求強勁,前10月進口增長4%。
從全球能源資源賦存情況看,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遠高于油氣資源。特別是隨著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和現代煤化工技術的快速發展,煤炭仍將是人類生產生活無可替代的重要能源。
(二)從我國煤炭消費形勢看,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一直保持75%和70%左右,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煤炭需求持續大幅增加。全國煤炭產量由2002年的14.7億噸增加到2012年的36.5億噸,煤炭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分別占76.5%和66.6%,占全球煤炭生產和消費總量的47.5%和50.2%。初步測算,我國煤炭生產利用對國民經濟總量和增量的貢獻率分別為15%和18%左右,煤炭工業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和能源支撐。
從我國能源資源條件看,我國煤炭儲量較為豐富,截至2012年末,全國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4萬億噸,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而油氣等資源僅占6%左右。
從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看,截止2012年底,全國已建成煤炭總產能39億噸左右,國內煤炭產量占消費總量的92%以上,進口煤僅占8%左右。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少,增產難度大,進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6.4%和28.9%。受國際政治、經濟復雜變化等影響,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油氣資源供應風險增加。因此,現階段我國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氣利用比重,還存在較多制約因素。在較長時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供應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替代。
從可再生能源替代趨勢看,近年來,我國通過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得到較快發展,能源結構不斷優化。2012年全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78億噸標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了10.3%。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將達到15%左右。即使如此,可再生能源對煤炭的替代作用仍然較弱。
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看,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增速按7%左右測算,煤炭消費彈性系數由1.0下降到0.5左右,預計未來一個時期煤炭消費增速將保持在3~4%左右,到2020年,全國煤炭需求總量將在48億噸左右,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仍占60%左右。
從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看,近年來,我國先后完成了百萬噸級煤炭直接液化、間接液化、60萬噸煤制烯烴、20億立方米煤制氣示范工程,標志著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今年以來,國家先后核準了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建設項目。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舉轉變戰略已經啟動,必將為煤炭工業發展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煤為基礎、多元發展”仍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三、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立足當前,放眼長遠,推動行業改革,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煤炭市場持續呈現需求低速增長,產能持續釋放,進口不斷增加,庫存處于高位,市場總量供求平衡、相對寬松、結構性過剩的態勢,煤價連續下滑,行業效益下降,企業經營困難。近期,煤炭市場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煤炭市場價格逐漸趨穩、小幅回升。今年前11個月,全國累計煤炭產量34.2億噸,同比增長0.35%;預計全年產量37億噸左右。累計進口煤炭2.92億噸,凈進口2.85億噸。預計全年凈進口3.1億噸左右。11月底,全社會煤炭庫存2.9億噸,連續10個月仍處高位;其中重點發電企業庫存8267萬噸,可用21天。12月4日,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590元/噸左右,累計回升50元/噸,同比下降40元/噸。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8.8%;企業資產負債率63.05%,同比上升2.9%;部分企業超過77%。企業償債能力下降,經營風險增大。預計明年,隨著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回升,煤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個別煤種、部分時段的煤炭供應會出現穩中趨緊的情況,但全國煤炭市場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的態勢還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對此,我們要準確把握形勢,不能盲目樂觀。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自去年12月以來,為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國務院先后出臺了57號、99號、104號三個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煤炭工業重視和支持,對全國500萬煤礦干部職工的關心和關愛,為煤炭行業指明了改革發展方向,讓我們感到振奮和鼓舞。
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長一個時期煤炭工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煤炭行業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國辦57號、99號、104號文件提出的具體工作任務,構建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強化煤礦安全生產基礎工作,促進煤炭經濟平穩運行,為推進煤炭結構調整,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煤炭工業升級版,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的科學化水平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支撐。建議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深化、五個推進、實現六個轉變”。
“一個深化”是:全面深化煤炭行業改革。去年1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2〕57號),核心是取消重點合同,實現價格并軌,標志著煤炭行業結束了長期的計劃經濟、計劃與市場并行的管理體制,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煤炭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宗商品,在全面市場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探索的工作,如:商品煤質量標準體系,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煤炭市場價格發現機制建設,以及煤、油、氣價格比價關系。分析過去,指導未來。煤炭行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現代市場體系,通過深化改革,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五個推進”:一是推進煤炭科技創新。要繼續推進煤炭科技“十二五”規劃提出的“31898”重點工作任務,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提升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推進煤機裝備制造業發展。近10年來,千萬噸礦井群、大型現代化煤礦、大型現代化選煤廠建設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我國煤機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煤機和洗選裝備國產化水平提高。要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煤機裝備制造業發展,特別是關鍵部件的研制,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要積極研發推廣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功率浮選機、跳汰機等洗選加工裝備,提高我國選煤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和國產化水平。
三是繼續推進煤炭結構調整。深入貫徹落實國辦發99號和104號文件精神,加快淘汰9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停止新建30萬噸和90萬噸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促進煤炭深加工和轉化,進一步優化煤炭產業結構。要進一步落實“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開發布局,加大行業發展布局調整。堅持市場導向,打破所有制限制,推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
四是推進煤炭行業文化建設。貫徹落實《關于促進煤炭行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具有煤礦特色的礦區文化和企業文化,不斷豐富煤炭行業文化內涵,促進煤炭行業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為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五是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和諧礦區建設涉及煤炭資源開發、生態環境、生產生活和礦區社會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煤炭企業要從促進資源開發、區域經濟、礦區社會穩定、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高度關注并積極推進和諧礦區建設,特別是要注重與地方政府做好統籌協調,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在企業發展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惠及礦區民生,提高煤礦職工的生活水平。
“實現六個轉變”是:一是實現計劃經濟向完全市場經濟轉變。黃金十年,煤炭工業發展很快,但按完全市場化的要求,從發展理念到發展方式,從產品到結構,計劃經濟色彩很濃。要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從理念上實現計劃向市場轉變。煤炭企業要實現由找政府向找市場轉變。特別是要按照國辦57號文件要求,在煤炭市場化改革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
二是實現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兩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推進煤礦生產機械化、管理現代化、過程控制信息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提高煤礦從業人員素質,逐漸改變傳統煤炭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形象。
三是實現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改變長期以來煤炭行業粗放的、主要是依靠產量增加、規模擴大、價格上漲的發展方式,要轉向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結構調整、依靠現代化管理、依靠素質提升增加效益。要從注重生產向注重市場、注重用戶需求、注重產品價值提升的方向發展,通過加大原煤洗選、加工、配煤等服務,將煤炭產品價值逐漸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企業效益。
四是實現產品從單一的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在我國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等煤炭轉化示范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戰略出發,加快推進一批大型煤炭高效轉化項目建設,有效替代油氣資源,既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徑,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五是從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煤炭企業要樹立煤炭安全高效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的理念,逐步做到不運原煤、不燒原煤,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煤炭;堅持按商品煤計量、按發熱量計價。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使煤炭資源可靠性、價格低廉性、燃燒可潔凈性都得到充分發揮。
六是安全管理要從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十一五”以來,在全國煤礦安全生產穩定好轉的同時,也暴露出煤礦職業危害因素逐步增多、職工職業健康保障程度偏低、特別是矽肺病、風濕病、皮膚病等職業病高發的特點。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臨近,全國煤礦安全生產事故還將逐步降低。從維護廣大礦工根本利益、從保護礦工生命健康權益和實現礦工幸福生活的高度出發,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既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煤礦安全生產努力的方向。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圍繞這一目標,我們進行了積極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完全市場化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改革永無止境,創新引領未來。今天,由煤炭運銷協會和6家煤炭交易市場共同舉辦的煤炭市場高峰論壇暨交易會,是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建設煤炭市場交易體系的一次探索和嘗試。我衷心祝愿各位代表,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廣泛交流、深入研討、增強互信、擴大合作,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和煤炭工業特點的市場共贏之路。
最后,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