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關于山西“黑色”煤炭的數據值得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用57年實現煤炭年產量突破5億噸;而從2006年到2012年,僅用7年就突破了9億噸。2008年至2012年五年間,全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比例為45.83%、7.6%、44.48%、49.48%和45.95%,其中非煤收入同比增長比例為79.31%、29.66%、66.98%、62.04%和75.87%。
這組數據傳達出兩條重要信息:一是山西煤炭產量擴張接近“頂層”,規模擴張已非煤炭工業科學發展的方向。二是非煤經濟漸成煤炭增長的重要力量,未來轉型發展空間巨大。
這也對2013年山西“黑色”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從建設現代化礦井、注重高端轉型發展、加強全員素質培訓等方面入手,力求綠色發展、科學發展。
大手筆建設現代化礦井——
讓“晉”字品牌“亮”起來
一家民營煤礦也成了省一級質量標準化礦井?大多數人對此心存疑問。2012年7月,在呂梁參觀了東輝集團旗下的西坡煤業后,所有人的這一傳統思維被徹底改變了。
西坡煤業是一座年生產能力120萬噸的高瓦斯礦井,于2007年開工建設、2011年12月31日才獲竣工驗收。這個民營煤礦不但礦區礦貌如生態花園一般,而且具有“高效率、高科技、高品位”安全質量標準化水平。這讓許多國營大礦自嘆不如。
2012年,我省創新煤炭建設新機制,在全國首次建立了煤炭工業發展標準體系,開啟高標準管理煤炭行業的新開端。如,要求現代化礦井生產裝備實現100%機械化,綜采機械化程度達到100%,綜掘機械化程度不得低于80%,并積極推廣智能化無人(或少用人)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效率。
“標準更高、要求更細、可操作性更強,涵蓋煤礦各個系統、各個環節、各個專業甚至每個崗位,可有效規范職工操作行為,杜絕和消除職工違章行為。”一位資深煤炭記者如此評價一系列的標準化工作。
煤炭資源整合全面完成后,我省進入“大礦”時代。目前,全省已建成500萬噸到1000萬噸的礦井33座,產能1.99億噸/年;1000萬噸及以上的礦井14座,產能1.85億噸/年。
產量大并非現代化礦井惟一特征,裝備現代化、安全系統化、隊伍專業化、管理科學化和礦區生態化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高標準。
2013年,是我省現代化礦井建設“推進年”。首先是大手筆建設現代化礦井。到2015年全省150萬噸/年及以上的礦井力爭有80%以上達標,150萬噸/年以下的礦井力爭有50多座達標;2013年和2014年分別達到上述目標任務的30%和50%,建設世界級現代化煤礦。其次是大氣魄推進煤炭基本建設。全省完成煤炭固定資產投資1500億元。對70余座未批準開工的礦井,爭取6月底前完成開工審批;抓好試運轉礦井的竣工驗收,爭取年內150座礦井建成竣工。
“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辦出一流水平,辦出特色經典,在全國最有發言權、最有權威性,成為全國的樣板、世界的品牌。”省煤炭廳廳長吳永平說。
高標準推進轉型發展——
讓黑色產業“綠”起來
同煤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氣、焦煤集團60萬噸/年烯烴、陽煤集團化工新材料園區、潞安集團煤基多聯產園區、晉煤集團100億立方米煤層氣抽采利用……2012年,伴隨著108個高端化、科技化、潛質化轉型標桿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腳步愈行愈快。
2012年,我省煤炭行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更令人興奮的是,全省煤炭企業的非煤產業發展成果驕人:全行業非煤項目投資574億元,同比增加119億元,增長26%;非煤收入7028億元,同比增加 3032億元,增長75.87%,占全省煤炭銷售總收入的59.21%。對此,省人大常委會測評我省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滿意度為100%。
“必須打好循環經濟這張牌,尤其更需要大力發展非煤實體經濟。”吳永平在2013年全省煤炭工作會議上分析說,在煤炭產量和價格提高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煤的“循環式”利用、“鏈條式”增值空間很大。未來,我省提升煤炭經濟效益的路徑必須轉變到轉型發展上。
“2013年,要創新煤炭行業綜改試驗先行先試新機制,推進煤炭轉型發展高端化。”吳永平提出,要把握好綜改試驗機遇,在政策創新、重大項目、板塊突破上先行先試,力爭全省非煤產業投資400億元,非煤收入占銷售收入一半以上,真正形成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
今年,“延伸傳統產業、拓展新興產業、發展高端產業”是總思路,煤炭轉型跨越發展是總目標。資源豐富、服務年限較長的企業,要著眼長遠,未雨綢繆,把煤炭主業與轉型項目同步規劃、同步推進;資源有限、服務年限較短的企業,更需要早部署、早轉型,從而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快構建以煤炭資源為優勢的煤電一體化、煤焦化、煤氣化、煤液化等四大產業鏈;拓展煤機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煤炭文化業、煤炭高端服務業等煤基新興產業。
循此脈絡不難發現,促使黑色高碳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是今后煤炭工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全方位提升人才素質——
讓軟實力“硬”起來
“小礦變大礦,也帶來了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約問題。”呂梁市市長助理楊巨才說,經過技術改造,我們的裝備和工藝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但原來的工人都是才放鋤頭又拿鎬頭的農民,很難在短期內適應礦井現代化的需要。
2012年,全省培訓各類從業人員15萬人,省屬煤炭院校輸送煤炭人才1.3萬人;新招從業人員3.68萬人,其中變招工為招生1.36萬人——這些做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從業人員素質,但和煤炭科技進步還很不匹配。
如何變“輸血”為“造血”?2013年1月5日,《山西省煤礦用工管理規定》出臺,“變招工為招生”政策被明確提出。
《規定》要求,到2015年,全省煤礦企業新招操作人員將全部直接從煤炭職業院校畢業生中招用。這一舉措,將讓我省近50萬 “窯黑子”全部變成 “大學生礦工”。
“2013年,我們必須把人才興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增強煤炭發展軟實力。”吳永平說。
一要建設新型煤炭產業大軍。實行煤礦從業人員準入制度,煤礦企業要逐年擴大變招工為招生的比例,從2013年到2015年,每年變招生的比例須達到55%、75%、100%,到“十二五”末全部變招工為招生。在過渡期內,所招人員也要先進校門進行專業培訓,強化變招工為招生,先培訓、后上崗,確保人才后續保障,實現從業人員素質專業化。
二要大力提升人才素質。監管層面,要強化職工培訓,提高培訓質量,全年培訓煤礦主要負責人、A類安管人員、科區隊長、特種作業人員和班組長;企業層面,要建立完善企業培訓機構和職工技校,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多方式培養煤礦主體專業人才;科研院校層面,要加強與煤礦企業溝通合作,適應變招工為招生的需要,調整專業學科布局。
三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多渠道的引進、儲備人才機制,出臺煤炭行業招才引智政策措施,吸引院校畢業生充實煤礦人才隊伍,特別要注重解決地方煤礦的人才短缺問題。
“人才就是資源,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未來。”吳永平表示,要實行特色的管理制度和培養制度,加快建設具有山西煤炭特色的人才隊伍。記者齊作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