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新要求,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大篇幅的部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任務。煤炭是工業的糧食,關系國計民生。從煤炭工業的發展來看,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基礎性地位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無法動搖,但煤炭在開采、利用過程的生態破壞問題更無法回避。對此,建議應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煤炭的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大力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綠煤戰略”。所謂“綠煤”戰略,就是從煤炭的開采、選洗、運輸、轉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貫穿綠色發展理念,采取綠色發展措施,讓黑色的煤炭綠起來。
結合煤炭工業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我談幾點建議:
一、圍繞解決采煤土地塌陷和矸石排放問題,推進“黑色煤炭綠色開采”
所謂“綠色開采”,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實現煤炭開發的最優化和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山東能源集團大力推行以矸換煤、充填開采工藝,累計以矸換煤超過1300萬噸,消耗矸石超過1600萬噸。在能源集團,以往被視為煤礦標志的“矸石山”被作為原料充填到了井下,同時解決了地面沉降問題,2012年4月份集團成功承辦了全國充填開采現場會,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循環經濟先進單位”。
充填開采在帶來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增加噸煤100-200元的開采成本,在煤炭市場持續下行的情況下,給企業帶來越來越重的成本壓力,許多企業充填開采的積極性不高。建議完善落實綠色開采的稅費方面的政策。一方面,建議國家盡快落實《煤礦充填開采指導意見》中的相關規定,尤其是在專項資金支持和減繳礦產資源補償稅方面,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賦存條件的不同,開采成本差異很大,而在稅費繳納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建議對不同賦存條件的煤層實行差異化稅費政策,對賦存條件差、開采成本高的煤炭給予稅費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將資源充分開采,避免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
二、圍繞節能減排,推進“高碳產業低碳發展”
我們認為,煤炭的生產和利用完全可以“低碳起來”。在這方面,山東能源集團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建設綠色低碳礦區。另一方面,推進設備再制造產業發展。在發展再制造產業過程中,我們遇到的突出的問題是舊件回收難、來源渠道少,舊件可利用程度低,增值稅進銷發票難以抵扣,相關行業法規不配套,行業標準不完備等。建議國家大力支持設備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從全面系統規劃再制造產業鏈、調整再制造行業的增值稅政策、調整阻礙再制造發展的產業政策、完善行業標準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三、圍繞煤炭清潔利用問題,推進傳統能源清潔利用
一是推進由賣“粗糧”向賣“精糧”的轉變。建議國家加大調控力度,大幅提升原煤洗選率。對原煤運輸和直接燃燒的控制是煤炭清潔利用成本最低、最快捷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建議國家規定煤礦原煤入選比率,禁止長途運輸和直接燃燒原煤。
二是推進“物理采煤”向“化學采煤”的轉變。化學采煤就是指煤炭的地下氣化。煤炭地下氣化將煤炭在地下有控制的燃燒,可以開采井工難以開采或開采經濟性、安全性較差的薄煤層,深部煤層,“三下”壓煤和高硫、高灰、高瓦斯煤層。煤炭地下氣化燃燒后的灰渣留在地下,氣化煤氣可以集中凈化,脫除硫、粉塵等有害物質,得到潔凈煤氣,解決污染大氣和地面環境的破壞問題。
三是推進“固體煤炭”向“液體煤炭”的轉變。大力發展水煤漿產業,目前新一代水煤漿潔凈燃燒技術實現了水煤漿的低溫、高效、潔凈燃燒,有效抑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等顆粒懸浮物的生成和排放。能源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就建設了示范型水煤漿生產線,集團水煤漿公司被國家水煤漿中心制漿技術研究所確定為山東實驗基地,形成了“中國水煤漿綠色能源基地”的品牌效應。
四是推進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的轉變。我國石油、天然氣穩定供應與能源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煤炭作為我國優勢能源資源,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工業原料轉化,替代石油和天然氣,生產液體燃料和工業產品,對于促進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緩解我國石油天然氣大量依賴進口的壓力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山東能源集團已經著手在新疆、內蒙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布局一批煤制天然氣、焦爐煤氣制LNG項目,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