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位的崛起似乎要讓本來就陣痛的美國經濟陷入另一個深淵。國際能源局稱,煤炭將在五年內取代石油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這對于美國的礦商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美國的煤炭儲量占到了全球的28%。但是在這種繁榮表象下,他們未必能如愿。
美國的煤炭儲量比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煤層的俄羅斯儲量高出50%,且能保證該國數百年的煤炭消費。 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每年合計約燒掉12億噸的煤,相當于國際能源局所預計的2017年前全球16%的消費增長量。
然而,美國的煤炭行業一直趕不上開往春天的列車,并且已經感受到陣痛。美國煤炭生產商Alpha Natural Resources和Arch Coal2012年市值幾乎腰斬。奧巴馬政府對污染排放的嚴格控制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天然氣很便宜,有預測稱,2017年前,在發電上對于煤炭的需求將進一步減少14%。
更糟的是,美國大多數的礦井的位置難以滿足相鄰地區的需求。在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區的幾個州里,大部分的礦井都很陳舊,已經開始開采最便宜的煤層。美國飛利凱睿證券有限公司的報告稱,加上向東海岸運輸和出口的昂貴鐵路費用,每噸煤炭只有在賣到100美元以上時才能賺到錢。而這就意味著比當前的國際煤炭價格高出至少5美元。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煤炭的生產成本較低,但是卻苦于交通不便利。
因此,全球煤炭的饑渴需求將從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這兩個煤炭出口大國來得以滿足。2012年,洪水和低迷的煤炭價格使澳大利亞的煤炭生產商備受損失,該國大型煤礦企業Whitehaven Coal市值跌去三分之一,但未來前景還算不錯。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煤炭生產成本都較低,而且都離中國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很近。
2013年對于澳洲的煤炭商來說是前景光明,但是對于美國的生產商來說,新年未必快樂。
克利斯朵夫•斯萬是路透的專欄撰稿人,駐地紐約,涉及領域是對沖基金、商品和資產管理。在加入路透之前,克里斯多夫在彭博社工作,負責報道全球貧困問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1997年到2006年期間是《金融時報》的記者。克里斯多夫擁有牛津大學的歷史系學位,還在密歇根大學學習過鋼琴演奏,在劍橋大學學習過國際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