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化肥增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啟動會在京召開。聯盟盟主單位、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王道龍在致辭中說,聯盟成員將緊密合作,為我國化肥改性增效提供新的技術途徑。聯盟指導單位、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劉淑蘭表示,聯盟將有力推動我國尿素產業的技術升級,促進我國化肥利用率的顯著提高。
化肥尤其氮肥的低利用率和高環境風險,是近年我國產學研用各環節急需解決的難題。尿素是我國化學氮肥的主要品種,占氮肥消耗總量的65%。因其活性強,損失途徑多,全國大田作物的平均利用率約在35%左右,與發達國家50%~60%利用率差距懸殊。
據了解,通過開發增效劑對普通尿素增值改性已成世界肥料行業趨勢。日本丸紅公司、德國BASF公司等,都在積極開發肥料助劑,為化肥增值改性提供技術支撐。過去10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在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下,相繼開發出腐植酸尿素、海藻酸尿素和氨基酸尿素等系列增值尿素新產品,制定了相應產品的企業標準,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他們與尿素企業合作,實現了增值尿素產業化,并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增值尿素新產品試驗示范網絡,在黑龍江、吉林、新疆、陜西、山東、河南、湖南等地的春玉米、棉花、冬小麥、夏玉米、花生、水稻、油菜、蔬菜等大田作物上進行了廣泛的田間效果驗證試驗。試驗表明,增值尿素與普通尿素在用量相同的情況下,作物平均增產9.6%,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7.9個百分點。
目前,聯盟是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旗下第一個技術創新與戰略合作平臺。近年我國尿素產能過剩,產業同質化嚴重,企業效益不理想,加強技術創新與戰略合作可謂企業沖出重圍的有效選擇。劉淑蘭認為,增值尿素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是適合大田作物應用的肥料,是農民用得起的新型肥料。
然而,業內普遍寄寓希望的增值尿素,卻面臨產品標準研究和制定相對滯后之困局。由于行業或國家標準缺失,企業標準繁多,市場顯得比較亂。以含天門冬氨酸尿素為例,有的企業叫多肽尿素,有的叫金肽尿素、智能肽尿素、SOD尿素、雙酶尿素、富肽尿素、鋅肽尿素、優肽尿素、復合肽尿素,名稱不同,檢測方法也不盡一樣,不僅讓農技推廣部門感到眼花繚亂,更令農民選購和接受農化服務時無所適從。業內專家說,這就跟行業和國家標準出臺前的緩控釋肥市場如出一轍。
增值尿素產業在我國發展很快,今年產量已達300萬噸,未來3~5年內每年將形成1000萬噸產能。同屬新型肥料,緩控釋肥年產不到30萬噸、脲醛肥料不到20萬噸,卻都制定了相應的行業或國家標準,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清除了路障。
市場調研表明,增值尿素產品多為正規大型尿素企業生產,質量和效果大都有保證。近年新型肥料產品的企業標準要到省級質監部門備案才能入市。出于保護農民的目的,目前企業標準備案工作暫告停止,相應地農業部門肥料登記管理也就失去了登記備案前提。由此造成的市場監管空子,讓個別不法企業給鉆了去。他們起個新名,或在標識上標注虛假信息,就能冠以新型肥料進行炒作,嚴重損害農民合法權益。推廣新型肥料較早的山東普源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濤對此深感不解,他說,增值尿素大田應用效果明顯,農民用肥就看效果,可是標準辦不下來,市場再好也進不去。
中國農科院資劃所研究員趙秉強介紹說,聯盟首批40家理事會成員單位有16家均為尿素行業骨干中的骨干,年產量占全國尿素總產近50%。他們代表行業發聲,建議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盡快制定和出臺增值尿素的行業或國家標準,以促進增值尿素產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