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青年報以及CCTV13頻道相繼報道了糧價上漲給全球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干旱等極端天氣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引發農資界的關注。中國青年報在9月4日的新聞報道中,特別以《儲備鉀肥就是儲備糧食》為題,給予中國“走出去”開發鉀肥的企業極大關注。
 糧食安全問題給肥料界這個不大的圈子帶來些許“漣漪”,這是繼必和必拓欲收購加拿大鉀肥生產商事件之后,又一次超越肥料行業而成為大眾媒體所關注的焦點話題。
 
 鉀肥境外開發結碩果
 
 據悉,8月29日,多位專家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開發加拿大300萬噸/年氯化鉀項目(中川國際鉀礦項目)進行了論證。這一項目也是2010年胡錦濤主席訪問加拿大期間簽署的14個兩國合作項目之一。
 
 鉀肥(氯化鉀)作為一種重要肥料,對中國的糧食增產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目前我國鉀鹽資源嚴重不足,2010年國土資源部確定鉀鹽為我國緊缺的8種大宗礦產之一。我國近幾年有一批境外開發企業“走出去”,到不同的資源區域開發投資。在國家積極推進“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農礦產資源勘探有限公司、云南中寮礦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四川開元集團總裁、中國水電礦業(老撾)鉀鹽有限公司四家企業先后進入老撾進行鉀鹽投資項目的運作和開發,形成中國在海外鉀鹽資源投資的一股主要力量。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加快開拓老撾鉀鹽資源的步伐,企業生產規模已初露輪廓。2009年1月21日,中農礦產公司與老撾計劃投資部、能源礦產部簽署了開采權為30年的在老撾甘蒙省農波縣和他曲縣進行鉀鹽開采和加工的合同,投資2.5億元建設一期年產10萬噸氯化鉀項目,已于2011年底投產。2008年,四川開元集團也在老撾甘蒙礦區取得194.8平方千米的探礦權。目前項目已進入尾聲,首期建設規劃為年產50萬噸氯化鉀項目將于今年年底投產,并成為首家“走出去”的民營企業代表,率先結出鉀肥碩果。
 
 以色列化學工業集團中國代表處化肥事業部總監何明認為,從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的統計以及國內實際生產、周邊國家生產量來說,未來幾年鉀肥供需會產生一種新的不平衡。隨著新的生產量不斷增加,對全球供需現狀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他認為,未來鉀肥或許會變成一個買方市場,這一點需要鉀肥供應商相應改變一些市場策略。
 
 肥料出口應從全球考慮
 
 在導致糧食上漲的因素中,極端天氣引起各方面的關注。最近以來,受美國56年一遇的最嚴重旱災影響,全球玉米價格上漲了23%,小麥價格上漲了19%,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相繼發出了“全球可能發生糧食危機”的警示。與此同時,有數據顯示,眾多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開始考慮糧食的自給自足,使國際化肥貿易受到這些國家的關注。
 
 業內認為,中國的化肥貿易能否真正做到保護國內資源值得商榷。中國在國際肥料市場中已經無法獨善其身,更應當從全球市場權衡和考慮平抑市場的措施。
 
 一些企業認為,從國內市場看,氮肥、磷肥已經全面供大于求,全面過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從全球市場看,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標桿,窗口期的設置不僅不能平抑國內價格,同時也將帶動國際價格上漲,從這一點來說,國內肥市也是國際價格上漲的“犧牲品”。此外,窗口期的設置使國際采購商可以隨“窗”而動要挾價格,并不能從根本上限制國內價格。目前,國內產能都是經過審批后上馬的項目,肥料被限制出口甚至會增加企業成本,間接導致國內肥料市場運行成本的升高。
 
 煙臺華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濤認為,關稅只能平抑國內肥料價格。但是關稅窗口期設置產生的效果如何還是要參照國際市場價格。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氮肥價格比較高,國際尿素價格從高到低的走勢是市場大環境,關稅窗口期的設置并沒有平抑國內氮肥價格,國內尿素價格上漲依然來勢兇猛。
 
 糧價異動折射肥料走勢
 
 當前,糧食價格的異動引起了肥料企業的關注。烏拉爾鉀肥公司中國首席代表司元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農產品、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受傳導作用影響,如果沒有投機存在,確實能拉動肥料的強勁需求。他認為,2008年肥料價格大幅上漲是由于投機因素的存在。但目前的糧價上漲確實是一種真實反映。當然,糧價上漲在化肥流通中還沒有快速體現,這需要一個過程,但是沒有投機的存在一定會有所調整,需求是積極而正面的。
 
 然而,這種需求利好與國內需求乏力形成反差。2012年中國化肥行業形勢嚴峻,無論是原料、產能、市場行情都發生較大變化,需求收縮、產能爆發性釋放導致市場供需矛盾加劇,極端天氣頻發導致施肥模式發生變化。出口面臨困境,關稅貿易政策適時調整呼聲漸高。化肥生產企業、鉀肥貿易商、供應商普遍認為,中國未來市場將更多地受到行業政策影響,關注價格走勢不如關注政策走向。而企業之間乃至行業之間的交流不可或缺。
 
 為此,2012年9月18日,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華合作時報、中國農資傳媒將在青島舉辦“2012年中國化肥市場研討會暨中國鉀肥產業形勢分析會”,聚焦當前行業形勢和市場走勢,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分析研討,圍繞如何打造肥料自身引擎,針對需求提速、關稅窗口期調整以及建立市場新秩序等話題進行研討。也許,同行業乃至企業之間的默契,才是維護市場發展的動力。
 
 背景鏈接
 
 全球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9月4日,2012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式拉開帷幕,會議主題延續去年年會共識、提倡具環保意識的“綠色成長”。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針對目前若隱若現的糧食危機,APEC峰會旨在呼吁各經濟體通過引進創新性技術增加糧食產量,及時就農業危機做出應對之策,避免因極端氣候給農業領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輻射。同時,希望各經濟體就保護糧食生產、供給安全進行合作,理性制定以消耗糧食為主的生物技術發展目標。
 
 近3個月以來,受美國嚴重旱災影響,全球主要作物價格上漲。8月1日,進口小麥對中國港口的報價與6月初相比,每噸上漲585元,漲幅達31%。雖然由于糧食連續9年增長,國家儲備糧充足,專家們普遍預計,中國可以從容應對世界糧價異動,但毫無疑問,外部的不利因素加深了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思考。
 
 鉀肥對我國農業的意義非同尋常
 
 鉀肥對我國農業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中國農業大學(微博)在全國10個省份對水稻的鉀肥施用量和增產效果進行的實驗表明,按現行的施肥標準,每畝多施用一公斤鉀肥,可增產4-6公斤糧食。
 
 國務院參事、國家開發銀行信息總監胡本鋼認為,不僅僅是糧食,煙草、糖料,還有一些油料、蔬菜、水果都需要鉀肥。我們還有三分之二的糧食種植在中低產田,鉀肥有50%靠進口,企業“走出去”開發鉀礦,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很重要。因為鉀肥價格上升,將導致農民種糧實際成本上升,最終農產品價格上升,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根據中國無機鹽協會2011年提供的數據,2010年我國鉀肥年消費量1200多萬噸,國內年產量約540多萬噸,每年近700萬噸需要從國外進口。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川國際)國際業務總經理、中國歐美同學會加拿大分會會長閆長明估算,如果加拿大300萬噸/年鉀鹽項目建成,能夠影響國際鉀肥的價格。假設未來每噸價格少上漲100美元,折算下來一年也能給國家減少近20億元的進口開支。
 
 支持境外開發 開拓戰略發展
 
 民營企業中川國際經過艱苦的努力,于2009年獲得了KP-488礦區的探礦權,2010年獲得了采礦權。陳毓川、鄭綿平院士等十余名專家論證認為,中鉀項目地質資源可靠,建廠條件成熟,配套設施完善,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資源、生產、運輸的整體條件,此項目有較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議國家給予配套政策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參與控股,盡早開工建設,將鉀鹽運回國內,滿足國內市場,保證農民利益,保障國家安全。
 
 “國際鉀肥市場的壟斷比歐佩克石油組織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壟斷還要厲害,壟斷程度更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認為,300萬噸鉀肥項目如果建成,對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有利于打破國際鉀肥市場的壟斷。
 
 “我們始終有一個夢,要讓中國農民用上質優價廉的鉀肥。我們用鉀肥不再看外國人的臉色。”中川國際董事長孫昔銘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