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昌吉礦難事件之后,又發生攀枝花煤礦爆炸事故,不斷發生的礦難再一次刺痛人心。我們更加迫切希望,有一套完整、完善的煤礦監測體系可以“防患于未然”。
 據媒體報道,四川省攀枝花市肖家灣煤礦29日發生爆炸事故,當時井下共有煤礦工人152人。截至目前,事故已確認死亡9人,仍有38名礦工被困井下。
 
 【美國防礦難的三大經驗】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煤國,也是礦難多發國。不斷發生的、和著無數家庭淚水的礦難,給支撐中國經濟崛起的命脈——煤炭能源拉響了血色警報。作為礦業大國,美國采礦業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之后已成為所有行業中最令人羨慕的安全行業之一,安全指數與零售業相當。除了經濟發達、技術先進,有較完備的安全設施外,美國礦業有三大經驗非常值得中國借鑒。
 
 一、嚴法峻刑成為防范礦難的“鐵腕”。 作為法制國家,美國在防范礦難方面同樣強調法律的作用。1977年通過的《聯邦礦業安全與健康法案》構成了美國煤礦安全生產的法律基礎。它確立了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安全檢查經常化,每個地下煤礦每年必須接受四次安全檢查,露天煤礦則必須接受兩次檢查,礦主必須按照檢查人員提出的建議改進安全措施,否則可能被罰款和判刑;其次是事故責任追究制,特別是當出現傷亡事故時,調查人員必須出具報告指明責任,蓄意違反法案的責任者也將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第三是安全檢查“突襲制”,任何提前泄露安全檢查信息的人,可能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第四是檢查人員和礦業設備供應者的連帶責任制,檢查人員出具誤導性的錯誤報告、礦業設備供應者提供不安全設備,都可能被處以罰款或有期徒刑。
 
 二、從制度上防止“利益同盟”形成。在法律的執行上,美國煤礦安全生產監督機構強調其獨立性,并在機制上防止檢查人員與礦主、地方政府形成共同利益同盟。隸屬于礦業安全與衛生局的煤礦安全與衛生辦公室是一個聯邦機構,它下面有l1個地區辦公室和65個礦場辦公室,這些辦公室既與礦主沒有利益關系,也和各州、縣政府沒有從屬關系,各地的聯邦安全檢查員每兩年必須輪換對調,任何煤礦發生3人以上死亡事故,當地的安全檢查員不得參與事故調查,而需由聯邦辦公室從外地調派安全檢查員進行事故調查。這些檢查人員可謂“權大責重”,根據《聯邦礦業安全與健康法案》,檢查人員如果發現安全隱患,有權責令煤礦立即停止生產,但如果泄露檢查信息或誤導調查,則可能被判刑。
 
 三、“第四政府”發揮獨特作用讓工會敢于說話。在美國,與礦工權益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各種基金會、信托基金林林總總,更不用提令人生畏的工會組織。美國礦工聯合會最為強大,它可與礦主就工資、八小時工作制度及生產安全環境等事宜進行談判,切實發揮工友傳話筒的作用。 這些組織被人稱為“第四政府”,其作用與國家公權下的立法部門、司法部門及行政部門相并列。礦工不必擔心以個人身份提出安全問題而遭到解雇或降低工資的后果。一旦礦主打擊報復事件不幸發生,除了受損害的礦工會把雇主送上法庭,法庭很可能判予沉重的賠償金之外,“第四政府”會立即發起聲援活動,使漠視礦工安全的礦主聲名狼藉,并有可能促成有關部門采取進一步行動,直至礦主被逐出礦區。
 英國煤礦的零死亡
 
 在一個西方國家———英國,已連續多年礦工死亡人數為零,這種結果不能讓人由衷感嘆和佩服。英國煤礦為何多年“零死亡”,絕不是偶然現象,因為它有一整套嚴密的管理機制。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實行嚴格的煤礦經理管理責任制。根據英國的煤礦安全規定,煤礦經理必須有煤礦井下工作經歷,必須通過安全和相關知識考試。如果因忽略安全法規而造成人員傷亡,礦長可能被逮捕入獄。曾經有一位煤礦經理就因為值班期間在家中聚會醉酒被告上法庭,最后入獄服刑。
 
 其二,嚴密的監管制度。英國的全國煤礦委員會還制定了完整的“巡視員”制度。每個煤礦都有一名政府安全巡視員對安全法規的落實等進行監管。政府還向礦區派遣環境巡視員,后者對所在礦區煤礦的粉塵、排水、噪音、矸石以及交通進行管理。一旦巡視員認為某一煤礦有潛在的安全問題,或對礦區的環境造成危害,他們有權勒令煤礦停業整頓。
 
 第三,充分發揮公眾監督。一些民間機構對煤礦的監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一個公司每年出版一本《英國煤礦指南》,詳細描述英國煤礦的現狀,還專門把政府負責安全和環境的部門和官員的名字、電話等一一列出,以便公眾有效“監管”。
 
 反觀我們國內,上至國務院下到基層單位,不是不重視礦廠安全———安監部門升格了,安全生產投入加大了,而政策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紅頭文件接連下發,安監總局局長的眼睛緊盯著各地的煤礦整治,不斷怒斥和質問黑心礦主,可驚天礦難,卻屢屢發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不妨從英國煤礦“零死亡率”管理制度中,來查找國內礦廠管理制度的不足之處,以完善國內極其脆弱的管理體系。否則,換來的只能是安全工作的一紙空文和礦難悲劇的頻頻上演。
 
 德國
 
 德國北部的伊本布倫煤礦是一個無煙煤礦,有礦工兩千多人,每年生產170萬噸高級無煙煤。這里有歐洲最深的礦井,深入地下將近1500米。與國內的礦山不時傳出令人揪心的消息相比,德國的煤礦卻鮮有事故發生。伊本布倫煤礦是其一個縮影。筆者感到,在歐洲大陸最深處的井下之行,像是一次閑庭信步。
 
 下井之前,安全裝備的穿戴就花了將近10分鐘。礦工服、安全帽、探照燈、氧氣袋,一個都不能少,最后每個人還要在腰間皮帶上扣上一個火柴盒大小的發射器。陪同的阿豪斯先生解釋,發射器的信號跟總部控制中心相連,礦工在地下出現危險的時候,控制中心會立即知道他的周圍發生了什么并立即采取措施。
 
 筆者醞釀很久的想法———拍攝德國井下工作的場景———落了空。礦山的安全控制人員說,為了保障安全,電池未經過嚴密的安全檢查不能進入井下。他說,只有德國最高的煤礦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才可以發放這種許可,但是核查的時間會長達數周。
 
 進入到深深的井下,筆者首先看到了寬敞堅固的巷道。巷道壁由密密麻麻的粗鋼條和水泥層固定。巷道兩側每隔10米左右裝有日光燈,能見度很高。
 
 阿豪斯介紹說,礦山安全監測人員隨時在井下檢查。在巷道每隔一段距離,就裝有記錄安全檢查結果的公告牌。上面有當天檢測的瓦斯濃度等數據,后面有安檢人員的簽名。
 
 就在筆者跟礦山陪同人員下井的同時,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士一同進入井下。
 
 筆者一打聽,原來她是德國國家安全生產檢查部門的,這次是來進行一次預先沒有通知的安全檢查。阿豪斯說,這種檢查不定期進行。
 
 除了礦山自身以及德國國家安全生產部門檢查之外,德國煤礦安全生產檢查還有一道保險。那就是,礦工們投保的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也有安全生產監督部門,會不定期派員到井下進行巡查。如果礦山的安全生產措施有不足,他們會提出改進意見。
 
 瓦斯爆炸制造了國內的許多礦難,然而在德國的煤礦里,這種帶著災難意味的氣體,不僅不會造成安全問題,反倒被利用了起來。
 
 在巷道的一處,筆者看到幾個礦工正在操作一個瓦斯吸收裝置。他們介紹說,這個裝置延伸到了煤層深處300米的地方,要用4天的時間把附近區域的瓦斯吸收干凈,之后才可以開始采煤。阿豪斯說,所有瓦斯通過巨大的管道通向地表。95%的瓦斯能被有效利用。
 
 阿豪斯說,萬一發生瓦斯爆炸,礦工隨身攜帶的氧氣袋就會派上用場。另外,在巷道的每隔25米處,還有數量充足的強氧氣呼吸裝置。
 
 阿豪斯介紹了巷道內的滅火裝備。除了常規的滅火器之外,在巷道的頂端,每隔數10米還懸掛著許多裝滿水的塑料籃狀物體。阿豪斯說,萬一發生爆炸引起火災的時候,這些裝置會被擊碎,儲存的水會幫助阻止火勢蔓延。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礦山裝有一個因安全數據超標而會自動斷電的系統。比如,瓦斯濃度警戒線為1.5%,當濃度到了這一警戒線時,所有礦山的用電會自動脫閘,工作中斷。不僅瓦斯超標會如此,就是井下新鮮空氣濃度不達標,系統也會自動“罷工”。
 
 地下跟地面監控中心保持著暢通的聯系。走在巷道里,不時清晰聽到從監控中心傳來的指令。在監控中心參觀時發現,所有監控人員的眼睛都沒有離開過面前的電腦或者是電視屏幕。阿豪斯說,地下發生事故的時候,礦山通訊系統會立即把情況報告到監控中心,所有相關的處理人員都會迅速趕到現場。
 
 阿豪斯說,這里沒有不經系統培訓就進入礦山工作的礦工。所有礦工都必須經過至少3年的礦業學校以及礦山實際工作的培訓。在正式成為礦山職工之前,必須通過礦山組織的集中的安全生產培訓。在工作中,他們還要定期進行培訓。長期沒有安全事故的礦工還會獲得相應的工資增長。種種措施,使得礦工們的安全意識不斷增強。
 
 礦山經理斯奇格蒂先生說,在伊本布倫煤礦里,“安全”兩個字是“大寫”的。這個煤礦最近一次大事故發生在5年前,有1名礦工死亡,但原因只是自己操作不當。
 
 充分的安全保障,也讓伊本布倫煤礦的工人們沒有安全的顧慮。筆者跟井下的礦工攀談時,感覺到他們輕松的心態。問他們是否感到井下工作不安全,他們的回答一概都是否定。這里的礦工們福利也很好,比如,礦山要每年出錢給礦工們做全身體檢。
 
 看完上面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國家都是非常發達的國家,技術先進,財力雄厚,設備領先,我們學不來,那我再說說南非,說這個差點世界杯舉辦權都讓人給剝奪了的,相比之下不那么發達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