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中國排名第三的產煤大省,最大的煤炭生產企業正面臨局部性的成本倒掛,卻依然試圖保持著之前的生產計劃。
 陜西煤業集團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企業的日子過得很艱難,一些負擔相對較重的老礦區已經顯現成本倒掛的跡象。
 
 這并不是一個出乎行業意料之外的消息。自從今年5月開始,大部分煤炭企業都已經預測到煤炭消費量的下滑。一些中小型的煤炭企業紛紛減少生產規模,限制產量。
 
 市場監測機構中宇資訊的分析師關大利說,進入5月后,中小型煤炭企業限產的行為很普遍,甚至有一些小型煤炭企業干脆停止開采,以減少運營的成本,但是大型煤炭企業大多保持正常的生產進度,盡管現在庫存壓力很大。
 
 一份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文件,讓這種限產行為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
 
 8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印發〈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實施方案〉的通知》,下調今年全年煤炭預期目標至36.5億噸,其中內蒙古的原煤產量從2011年的9.9億噸下調至9.2億噸,山西從8.7億噸下調至8.1億噸,陜西從4.05億噸下調至4億噸。
 
 內蒙古、山西、陜西三地的煤炭生產總量在全國排名靠前。之前這些地區的一些煤炭企業呼吁通過限產的方式來減少供應,以延緩價格下滑的速度。
 
 關大利說,雖然發改委限產了,但是地方政府并沒有出臺相關政策,考慮到煤炭企業的生產情況牽扯到地方GDP的增速,所以現在還多是以企業自主限產為主。
 
 隱現的擴張意圖
 
 幾乎每一年來自煤炭行業主管部門的規劃產量都會與實際產量有出入,這與大型煤炭企業不愿意放棄市場份額有關,即便在當下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大型煤炭企業也會堅持著,等待市場復蘇后的機會。
 
 國內一家排名前三的大型煤炭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越是大型的煤炭企業限產越難,一方面煤炭企業有大量的離退休老員工需要養活,另一方面大型煤炭企業比中小型企業更擔心市場占有率的變化,這會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發展。
 
 卓創資訊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16日,8月中國原煤的產量為32138萬噸,同比上月同期下降5.8%,國有重點大型煤礦的產量為16283萬噸,同比減少0.7%,遠低于全國煤炭產量的降幅。
 
 煤炭行業中的大鱷們,瞄上了行業低迷中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