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琳帶來了《多管齊下理順煤電關系》的提案。
李小琳委員指出,電力工業實施“廠網分開”以來,煤電矛盾日趨激烈;煤電聯動因多種原因未能正常實施,國家雖多次采取限煤價措施也效果不佳。火電企業虧損嚴重,發電積極性受挫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發電,直接導致近年多地“軟缺電”。地方煤炭企業強勢進入火電產業,專業發電企業面對更為不利的煤炭市場,被迫進行“多元化”和“去火電化”以應對,發電有效產能增長萎縮,“硬缺電”態勢開始顯現,國家中長期電力保障堪憂。
李小琳委員認為,探究煤電矛盾深層次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首先,煤炭市場扭曲,市場監管缺位。煤炭并未形成真正、健康的市場,行政力量深深介入:限制市場準入,增加行政收費;地方政府配合甚至主導煤企,以保價限產等多項手段持續推高煤價,偏離正常市場軌跡。面對各種煤炭市場扭曲行為,無有效監管手段,甚至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
其次,電力產業鏈阻塞,價格無從傳遞。“廠網分開”之后,電力改革后續舉措未能跟進,輸配電價未能獨立,發電上網電價和終端銷售電價未能放開,發電成本波動無從傳遞;同時,發電競爭和內部挖潛所形成的效益也無法傳遞到終端消費者。
第三,上網電價機制本身缺陷,也不利于市場聯動機制的建立和實施。發電上網一直采用一部制電價機制,以建造成本為主的容量成本和以煤炭成本為主的電量成本捆綁在一起,以上網電量為唯一成本回收途徑,客觀上造成發電成本變動和聯動機制不清晰,也使得發電容量和電量供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清晰。
基于以上分析,李小琳委員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多管齊下,理順煤電關系:第一,加強煤炭市場監管,糾正市場扭曲行為;第二,盡快出臺獨立輸配電價,進一步推進大用戶直接交易;第三,及早推進兩部制上網電價,完善煤電聯動,并進一步推動上網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第四,大力推進由央企主導的電力和煤炭重組、聯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