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產業網12月16日消息:格子狀的設計室內,十余個身著天藍色工作服的小伙子,手持鼠標按試三維立體視角,在電腦桌面上設計煤礦避難硐室和井下救生艙的模塊安裝。這是工作人員正在設計煤礦“諾亞方舟”安裝程序。
河南欣博礦山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龍貞說:“自10月份金嶺煤業成功安裝井下救生艙后,新豐煤業公司也已和我們公司達成初步安裝意向,目前我方正按照乙方要求,進行井下救生艙的安裝設計。技術工人已于12月14日上午進駐施工場地。”
張龍貞所說的“井下救生艙”,就是國家安監總局去年明令所有煤礦今后井下作業時,必須配備的能給礦工提供生命安全保障的六大科技裝備系統之一。
有資料統計,我國約95%的煤礦是井工礦(人工采礦),地質開采條件較為復雜,煤礦瓦斯、水患、沖擊地壓等災害越來越嚴重。有專家指出,超過90%的遇難礦工死亡發生在礦難后一小時內,這一小時也被救援界稱為“焦點1小時”。因此,國家安監總局要求,到2015年國內所有煤礦都要建立“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聯絡”等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其中,加快建設煤礦井下救生艙、避難硐室等安全避險設施,為井下人員提供最后一道生命保障尤顯重要。
去年11月,鄭州市磴槽集團有限公司依托中國礦業大學的技術支持,投資2.8億元在市產業集聚區建起了河南欣博礦山裝備有限公司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除加工生產煤礦綜采支架、礦山提升運輸等設備外,井下可移動式救生艙和固定避難硐室這兩種科技含量高、安裝程序復雜的設備,其設計、生產與安裝已取得重大突破。
張龍貞說,可移動式救生艙,一般設計定員為12人,長10.4米,寬1.63米,高1.88米,共13節,每節0.8米,便于運輸,也可任意拆解、任意組合。另外也可按用戶要求組合成8人、10人艙等,最多可容納100人。移動救生艙、避難硐室在無任何外界供電、供水、供氣的情況下,能滿足人員120小時內的生存需求,抗擊2兆帕的強大外力和1200攝氏度的瞬間高溫。里邊安裝有供氧設備、過濾設備、生活飲用水設備及監控、通信、供電等系統,可以保證人員在密閉條件下安全生活并等待救援。
據悉,這些井下可移動式救生艙和固定避難硐室的生產,填補了目前鄭州市該領域的生產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