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中的2011年“兩會”,“幸福指數”、“幸福感”成了兩會代表和當前社會最關注的民生熱詞。政府提出: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就意味著各行業的發展必須逐步由擴張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從而開啟更多關注民眾幸福感的實質經濟發展新紀元。
幸福指數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提出,他給出一個方程式計算幸福:幸福=效用/欲望。即效用與欲望成反比,與幸福成正比。由此可見,幸福指數是個相對的概念,只有當經濟增長的“效用”大于不斷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欲望”時,人民的幸福指數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反之則會下降。
上世紀六十年代,農民種田基本全靠天吃飯,中國北方勤勞的農民都有一個習慣,天朦朦亮拿把鐵鍬背著柳條筐去遛馬路,去撿拾牛車馬車留下的糞便。那時人畜排泄物、草木灰和植物秸稈等有機堆肥是植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后來就有了從日本進口的尿素,在農村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日本人得了道,能“無中生有”利用空氣制造出增產糧食的化肥,那時就想什么時候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能從空氣里制造出肥料來,那該是多么神奇和幸福的事啊。再后來又有了從美國進口來的“老二銨”,農民種地就流傳著:一靠地,二靠天,三靠美國的老二銨。
如果以農民對化肥的需求,來作為化肥行業幸福感的標準和參照,我們發現化肥行業的幸福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高、從高到低的過程。
中國的化肥制造起步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普鈣和碳銨、快速發展于七八十年代的尿素和磷酸一銨、成熟于九十年代的磷酸二銨和氮磷鉀復合肥,過剩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氮、磷肥。尤其是最近五年,氮肥、磷肥、復合肥已走向全面過剩時代。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化肥行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已經是今非昔比。肥料行業由一個“撿拾牛馬糞”時代,逐步發展為進口“洋化肥”時代,進而發展為化肥凈出口時代。化肥行業在經歷了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財務能力、營銷能力、生產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同時,已經演變為一個集人流、物流、能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于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社會在進步,企業在進化,化肥行業在幸福地取得巨大發展成果和進步的同時,也在承受著成長和發展所帶來的煩惱。 從中國化肥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來看,金融危機隨著通脹風險的加劇而變得更加復雜,全球化肥資源、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的矛盾逐漸顯現,化肥產業發展的周期性調整依然存在,隨著全球性化肥產品的全面過剩,化肥企業必須謀求轉型和升級,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從中國化肥產業內部挑戰來看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能源短缺、原料緊張、市場波動、政策調控、資金緊張、人力資源和運輸成本增加、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利潤降低等諸多因素,已經成為全行業所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在內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每一個個體的化肥企業不在進化中發展,就會在退化中消亡。
在談到從事這個行業的幸福感時,一位化肥企業老總用改編的一首流行歌曲表達了他的心情:被農民需要,我就覺得很幸福。即便有一天,我的企業已不在,也希望這個行業永遠在春天里,春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