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源化工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積極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不斷優化能源工業結構,推動能源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預計2010年,全省煤炭產量3.4億噸、石油產量2560萬噸、天然氣產量110億立方米,分別較“十五”末增長2.5倍、1.5倍和2.2倍;發電量1100億千瓦時、甲醇產量175萬噸,分別較“十五”末增長1.5倍和2.9倍;全省能源化工產業實現產值4850億元,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6%,較“十五”末增長近3倍,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突顯。 2、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實現跨越式發展
 
 “十一五”期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全省各級各方面深入實施“三個轉化”戰略,努力推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發展。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煤電化、油煉化、煤油氣綜合利用等三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省屬及一批中央大型企業集團發揮引領作用,錦界電廠等50多個項目建成投產,投資千億元的神華陶氏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等100多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新建煤礦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100%,石油天然氣向著全國第一油氣大省的目標邁進,大容量高參數空冷機組裝機占據主流,新建化工裝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節能降耗完成目標任務,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帶動下,陜北兩市國內生產總值五年翻了兩番,財政收入、城鎮居民收入、農民收入分別增長了3倍左右,有三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有七個縣進入全省十強縣。 3、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邁上新臺階
 
 我省陜北、神東、黃隴屬于國家確定的大型煤炭基地。“十一五”以來,我省按照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不斷推動三大基地建設邁上新臺階。先后完成了榆神、神府、府谷、彬長等礦區大型井田地質詳查、精查,新增約200億噸詳、精查資源量。加快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積極引進神華、中煤等央企并培育陜煤、延長等大型省屬企業實施開發建設,產業集中度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以大型高產高效礦井建設為核心,建成錦界、紅柳林、檸條塔等5個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大佛寺,黃陵二號等25個120萬噸/年及以上礦井,三大基地煤炭產量占全省煤炭產量的80%以上。切實推進資源轉化和產業融合,形成煤炭、化工、電力、能源裝備制造、服務業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的局面。 4、煤炭產業順利實現戰略北移
 
 認真落實穩定渭北、積極建設彬長、重點開發陜北的戰略,我省穩步加快煤炭產能建設和結構優化升級,煤炭產業“十一五”順利實現戰略北移。渭北著力穩定老礦區既有產能,著力挖潛改造和提升安全水平,同時加快彬長礦區建設,建成大佛寺、下溝、火石咀等大型現代化煤礦,形成了關中電力、化工等產業用煤的主要供應基地。陜北以國家啟動大型煤炭基地建設為契機,引進國內外大型骨干企業集團開發煤炭資源和資源深度轉化,支持和引導韓城、澄合、蒲白等礦務局在陜北以參股、控股等形式建設接續礦井,形成了大型高產高效現代化礦井建設與轉化項目同步推進的良好局面,2010年陜北煤炭產量占全省的80%以上。 5、全省油氣產能再創歷史新高
 
 “十一五”以來,我省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及延長集團等三大企業在陜北實施油氣勘探開發,共計完成油氣勘探開發投資1500億元,新增石油探明儲量9.6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2300億立方米。大力支持中石化陜南鎮巴區塊油氣勘探前期工作,初步預測該區油氣儲量132萬億立方米。針對陜北特低滲透地質構造,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注水等二次技術推廣應用,石油采收率由20%提高到25%,原油管輸率由60%提高到90%。預計2010年,全省原油產能3657萬噸、天然氣產能160億立方米,成為全國油氣大省為“十二五”建設全國第一油氣大省奠定了堅實基礎。 6、全省電力裝機實現翻番
 
 “十一五”期間,我省堅持低碳環保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綠色煤電”模式,重點建設“上大壓小”、城市熱電聯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成了華電蒲城電廠、大唐渭河熱電、神華郭家灣煤矸石電廠、蜀河水電站、繁食溝風電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全省新增電力裝機1407萬千瓦,裝機總量達到2500萬千瓦,是“十五”末的2.3倍。國家五大發電集團等國有發電企業成為我省電源建設的主力軍,電力裝機占到全省的80%左右,形成了科學發展,有序競爭的局面。在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電源結構不斷優化,累計關停小火電164.8萬千瓦,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占總裝機的80%,較2005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全省平均發電標準煤耗較“十五”末降低30克/千瓦時。秦嶺以北新建常規火電全部采用空冷機組,節水約80%。完成火電機組脫硫改造677萬千瓦,全省脫硫機組達1869萬千瓦,占火電的87.3%。 7、全省電網體系更加堅強完善
 
 “十一五”以來,我省不斷加快電網建設步伐,骨干網架更加堅強,農村電網進一步完善。全省電網建設投資累計完成550億元,是“十五”的2.7倍。在西北電網公司、省電力公司和地方電力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變電容量和線路長度分別達到7500萬KVA和38.8萬公里,均較“十五”末實現翻番,再造了一個陜西電網。橫貫關中的寶雞-乾縣-渭南電力“高速公路”全面開通,750千伏延安、榆橫輸變電工程全面開工建設,330千伏、110千伏電網得到優化,各區域電網協調發展,有力保證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農網改造面達到92%,解決了9.97萬戶用電問題,基本消除了無電人口,建成新農村電氣化縣37個。 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
 
 抓住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我省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新能源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新能源發展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預計2010年底,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299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11%,其中“十一五”新增裝機121萬千瓦,占到新能源裝機的40%以上。漢江干流喜河、蜀河等水電站建成投運,旬陽、白河等水電站相繼開工建設。陜北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啟動實施,建成投產裝機規模15萬千瓦。榆林靖邊光伏發電產業示范園區加快推進,國電、華電各5兆瓦金太陽示范工程及陜西光伏公司20兆瓦項目等開工建設,光伏發電規模5萬千瓦。銅川寶潤萬噸秸稈制生物柴油項目開工建設,勉縣春光油脂3萬噸生物柴油項目投入運營。 9、“氣化陜西”等能源民生工程惠及三秦人民
 
 “氣化陜西”工程咸寶復線及寶漢線已經建成,漢中—西鄉長輸管道開工建設,西安—商州長輸管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十一個市除安康外全部通氣,通氣的縣(區)達到83個,全省800萬群眾享受到天然氣這一清潔能源。新一輪農網完善工程投資12億元,改造覆蓋面達93%,惠及38.1萬農戶;新建三原等9個新農村電氣化縣,全省電氣化縣累計達到37個。原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沉陷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4億元,建成城鎮住宅面積200萬平方米,可安置居民2.15萬戶。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已認定周至、彬縣、定邊三縣。 10、依法節能用能護能的局面進一步形成
 
 我省切實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依法強化能源管理工作。先后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條例》及《陜西省節約能源條例》、《陜西省建筑節能條例》和《陜西省實施辦法》等6部節能環保地方法規,能源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出臺了《陜西省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實施意見》,煤炭資源管理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先后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采煤沉陷影響區居民搬遷有關工作的通知》等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及資源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為依法節能用能護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為了加快全省能源產業發展,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能源局,全省能源管理工作進一步得到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