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煤炭工業成就巨大 最大問題是大型礦難未有效遏制 10月27日由國家能源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共同主辦,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國際交流合作中心承辦的2010中國國際煤炭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隆重開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會上致辭: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目前,國際社會空前關注氣候變暖和減排問題,煤炭也受到很多詬病。清潔煤使用,煤矸石、煤泥綜合利用,以科學發展理念來指導煤炭的開發使用等方面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煤炭現代化礦井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煤炭是中國能源的主體,分別占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77%和70%。“十一五”以來,在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指引下,經過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各個企業及行業協會共同努力,進行煤炭工業建設,穩步推進,煤炭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煤炭供應能力顯著增強。2009年,全國煤炭產量達到29.73億噸,接近30億噸,比2005年增加了7.68億噸,年均增長1.92億噸。預計今年煤炭產量要接近32億噸。
 二是煤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大型煤炭機械建設穩步推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快速成長。像我們的神華集團,年產量已經達到4億噸,有說這個產量是世界第一。同時,我們淘汰煤炭落后產能,也取得了成效。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取得了新的進展。前兩天,國家能源局專門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我們今年就要兼并重組1300多個煤礦,淘汰落后產能要達到1億多噸。
 三是煤炭循環經濟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煤炭行業循環經濟園區迅速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建成規模,煤氣開發利用進展加快。
 四是煤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煤炭設計理念與時俱進,煤炭的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煤炭液化、煤質天然氣、煤炭地下氣化工程也穩步推進。比如我們在包頭的60萬噸煤氣等項目都先后投產。神華在內蒙古100萬噸煤炭直接液化生產線也運行正常。煤炭人才素質也有所提高。
 五是煤炭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完善。30省煤炭可持續發展試點全面實施,煤企法規穩步推進,煤炭法規體系逐步確定。最近上報了煤炭兼并重組的方案,不久我們還要向煤企貫徹宣傳這個政策。
 
 以上我介紹的可以看到,煤炭的成績是巨大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幾十人的礦難依然沒有有效遏制,影響惡劣,使煤炭工業的成就說起來感到蒼白。其實,我們的成就非常巨大,就拿中國的煤炭工業裝備水平,實質上已經是世界一流的。我們現在挖的礦井,比如寧夏的羊場灣應該說都是一流的,但是一說到我們還有幾十人死亡的礦難事故,我們去談自己的煤炭成就就有點說不出口,就感到蒼白無力。幾次論壇想公布一下煤炭成就都讓我給卡住了。
 
 但是我們中國礦難的死亡人數和重大礦難發生的起數是每年都有所下降的,問題是幾十人死亡的事故在世界上很少有,如果發生一起,那就影響巨大。可是在中國,時有發生。實際上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遏制住煤炭的礦難是十分重視的。就拿發改委來講,從2001年開始,已經連續十年,每年從國家掌握的預算資金當中撥款30億元來治理煤礦瓦斯,十年就是300億,加上企業資金和社會上的資金,用于礦難治理的資金早已超過1000億,不能說不重視。但是幾十人的礦難還是沒有消滅。所以我們不僅在投入上要下大工夫,我想還要在別的方面尋找更致命的原因。加強煤炭的管理,在煤炭體制上我們也要想一想。中國現代化礦井已經是世界一流的,工人的文化程度都達到中專水平,像這樣現代化的礦井已經是世界一流的。
 
 安全發展是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切實轉變安全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安全可靠資源開發利用,限制安全風險大、治理難度高的資源開發,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支持大型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中小煤礦,對重組后的礦區進行整體規劃,全面改造,實現合理持續增長,提高礦井的安全可靠性。
 
 在煤炭管理體制上還要研究和加強。關于礦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煤炭產量大、煤礦地質條件差等等客觀因素,也有管理體制上的因素,也有技術上的因素,人類對煤炭瓦斯的認識和掌握現在還有差距。但是我們可能更應該在煤炭的管理上多尋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說現在煤礦的資源分配和大型礦井的規劃實際上還有問題,各個地方為了解決當地的經濟發展,辦了很多村、鄉、縣的小煤礦,而這些煤礦的整合需要花大的代價,也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問題。前一段時間,山西進行煤炭的整合,也受到了社會輿論的一些批評,但是作為我來講,我支持山西采取的措施,如果不是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誰愿意捅這個馬蜂窩。現在同時下井幾百人的礦井還有很多,比如河南這次礦難,當時在井下有200多人,當時大量人員升井,但是還有33人遇難。我當時說能不能把下井人數控制在100人,很多人覺得你不懂行,但都實現機械化,我想這也可能做到的,在國外的礦井同時下井幾百人的并不是很多。
 
 科學發展是煤炭工業前進的方向,我們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兼并重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準入門檻,實行更嚴格的資質管理,提升生產力水平,推進能源法出臺,修訂煤炭法。煤炭法現在就有,但已經是多年了,有些和改革以后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進行修訂。完善煤炭產業發展法律法規,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法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若干意見的通知。調整優化煤炭企業結構,促進煤炭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穩步推進大型煤炭企業的建設,提高大基地煤炭產量的比重,推進煤炭成本的完整化,取消不合理的收費,清理違規收費項目,穩定煤炭經濟發展的態勢,提高煤炭經濟運行的效率。在煤炭上打主意,環節上收費現在還是很普遍的事情。
 
 清潔發展是煤炭發展的全新領域,我們要根據國家總體戰略和各地條件,合理確定煤炭資源的開發強度,在前幾年取消電煤指導價格的基礎上,建立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的定價機制,用市場手段控制煤炭開發的節奏,節約、高效的利用資源,保護礦產生態環境,這一點非常重要,其實也是困擾我本人和國家能源局的一個大難點。各地都有發展經濟的積極性,都想把自己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恨不得把掌握的煤炭在這一屆都給開發出來。比如新疆的煤炭占全國的40%,新疆也很愿意把煤炭的開發作為發展新疆經濟的推動力,也規劃了很多大煤礦,但是如何使用、如何運輸、如何消化都是大課題,有的甚至要把它變成電,那需要長距離。有的搞煤化工,那搞出來的產品銷到哪里去,有的說運出去,那鐵路怎么修,所以不是一句話那么簡單。在煤炭產業貫徹好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大課題,需要各級干部真正把思想轉變到科學發展觀上來。這句話說起來好說,但是做起來很難。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效率,大力推進煤礦瓦斯、煤層氣化的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談到煤層氣化開發,我們和國外的差距還有很大。那什么影響了我們大規模的開采煤層氣?除了基礎比較薄弱外,比如礦井的重復設置。
 
 我想利用這個平臺也談我的幾個觀點:
 
 一是關于“十二五”的煤炭產量,“十二五”建議已經公布了,下一步國家發改委根據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二五”建議緊鑼密鼓的進行規劃,可能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我們的能源開發到底要多少,在建議書討論中也是有爭議的,有人主張應該設立“天花板”。說到煤炭產量,今年有可能到32億,但是按照旺盛的需求,每年增長2億噸,那到“十二五”也是40億噸。但是從開采的強度、運輸、排放、結構的轉換,包括能源結構的轉換來看,是不是一定要搞到40億噸?今天來參加會的都是搞煤炭的,可能愿意聽到的都是煤炭大發展,但是我要講一點兒科學發展的話,就是講發展不光是量的增加,包括了結構調整,包括了科學的開發,包括了安全的開發,包括了煤炭的使用。就我個人觀點來講,我不主張搞到40億噸。所以不能有水快流,有了煤炭都要規劃成礦井,都要開發出來,我們要科學的設定一個“十二五”煤炭生產開采總的目標。
 
 第二,關于煤炭的利用。最近這幾年煤制烯烴、煤制油的示范工程都陸續開展,但是煤制烯烴到底應不應該搞也是有爭議,現在規劃部門把煤化工劃分成傳統煤化工和現代煤化工,傳統煤化工用煤做化肥和甲醇,現代煤化工把煤變成油,把煤做烯烴,把煤做天然氣。現在這個領域也非常熱,各個地方都爭相要上煤制油項目、煤制天然氣項目。我要講一個觀點,作為一個煤炭清潔使用的方向,今后煤炭在這方面的應用肯定會增加,特別是煤制烯烴,我是持看好的態度。過去制烯烴的大量產品是石油化工的路線,現在中國大概一年是7000萬噸。現在每桶油價漲到80多美元,今后怎么走,作為一種資源類產品,盡管是會有振蕩,但總體上是震蕩中上升的態勢。煤制烯烴與原油相比,在成本上具有競爭力。所以搞石油化工的同志也應該冷靜的、客觀的來看待煤制烯烴與這個行業的競爭。關于煤制天然氣,現在批準的有鄂爾多斯到北京的40多億立方米,從內蒙古到阜新,從阜新到沈陽的40億立方米,新疆在伊犁地區規劃了幾個。現在各地紛紛報來要批準煤制天然氣項目。煤制天然氣在技術上是成熟的、可靠的,但是在世界上應用是很稀少的,實際上很熱,但是真正在國際上投入產業化運營的只有美國大平原一家,至今為止只有一家。技術上完全可以走的通,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同樣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各地爭上煤制天然氣的單位也應該客觀、冷靜的、實事求是的看待這個產業。對于拾遺補缺,適當的搞一些我是贊成的,但是對于遍地開花,各個地方都搞煤制天然氣是不妥的。
 
 中國始終堅持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煤炭領域的合作。中國是世界煤炭生產的第一大國,中國煤炭企業在煤炭資源勘探開發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部分企業在井中礦和露天礦開采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十二五”期間我們要加大煤炭的國際和作,如果講“十一五”煤炭工業的變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情,就是“十一五”從過去傳統的煤炭出口國變成了煤炭進口國,預計今年進口煤炭要達到1.2億噸,我們已經從2009年、2010年變成了煤炭的進口國。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開展國際和作與交流,目前中國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蒙古、印度尼西亞等國在煤炭的開發、設計、貿易、服務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并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們愿意通過國際煤炭發展高層論壇等平臺,與各國政府、科研機構與企業一道,積極加強合作,積極開創互利共贏的局面,中國與各國的煤炭合作必將為全球的經濟發展服務,造福于各國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