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始終保持了較高的速度增長,電力、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拉動了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長,而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致使煤炭供給向西北地區的山西、陜西、寧夏尤其內蒙古等地集中。我國的能源賦存具有貧油、少氣、富煤的特點,這決定了在今后較長時期內,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難以改變。2009年,我國生產煤炭30.5億噸,而且還進口煤炭1.25億噸,從未來的消費需求來看,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仍將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5%左右,約需40億噸。因此,為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必須增加煤炭供給數量,搞好煤炭資源的統籌規劃,從整體上實現科學布局。中部地區應優化開發結構,控制開發節奏;西部地區注意勘察新資源,擴大開發規模。  從我國煤炭開采的布局上看,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山東等中東部老礦區,經過半個多世紀以上時間的開采,儲量大量減少,開采難度不斷加大,成本隨之增高。以山西省為例,每年的煤炭產量在6個億左右,由于上百年的高強度甚至掠奪性開采,導致發展后勁不足,尤其大同侏羅紀優質煤層開采基本結束,石炭二疊紀煤層成為今后開采重點。由于石炭二疊紀煤層受天然質量影響,發熱量偏低,需要洗選加工后才能達到用戶標準,生產成本加大。未來我國煤炭資源的主要供給地將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新疆兩地,這些地區儲量豐富,而且不斷有新的可采煤炭資源被發現。
 
 根據相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煤炭需求量應在33億噸左右,煤炭供應仍呈總體寬松態勢。另據山西、內蒙古、河南、陜西、貴州2010年計劃,五省(自治區)煤炭產量的增量將超過2億噸。由于目前山西資源整合尚未結束,很多中小煤礦恢復生產、能力釋放還需1-2年,煤炭供給開始向西轉移。貨源西移后,使運輸貨源結構發生變化。以能源運輸大動脈:大秦線為例,去年大秦線完成煤炭運量3.3億噸,同比減少1009萬噸。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煤礦兼并重組,中小煤礦和鄉鎮煤礦大面積停產,造成煤炭資源緊張。秦皇島港和鐵路部門聯手,共同開拓新市場,增加新貨源,彌補了山西貨源的不足。進大秦線和秦皇島煤港的內蒙貨源由以前的20%份額增加到35%,寧夏煤由以前的零資源增加到去年的950萬噸。而山西資源調入量則由以前的73%份額減少到60%。
 
 貨源西移,使運距增加,煤炭成本增大。大秦線最初設計是主運山西煤炭,它西起大同湖東,東到河北秦皇島港,全長653公里,運費為93元/噸。而從朔州到秦皇島港鐵路運距大概在800公里左右,大同和朔州兩地煤炭企業發運煤炭數量在前幾年充當主力,占據整個大秦線和秦皇島港運輸數量的70%。而在山西煤炭資源整合,大礦兼并小礦后,小礦產能沒有釋放出來,山西資源減少、產量下降,煤炭供不應求之即,經過積極爭取,內蒙和寧夏煤開始大量進港。內蒙古準格爾、伊泰等地煤炭在運輸距離上比朔州煤增加了200-300公里,而內蒙烏海、寧夏石嘴口煤炭企業運距更遠,比大同到秦皇島的距離增加一倍以上,稱得上是“千里迢迢”,鐵路運費也增加100元/噸左右。煤炭腹地的延伸,使鐵路運距增加、運費相應增加,港口煤炭平倉價高企,也直接導致電廠等下游消費企業購煤成本增加。
 
 另外,運距遠造成運輸時間長,鐵路車皮周轉慢,運輸效率降低,使大秦線運能發揮受到限制。去年,內蒙古產煤6.37億噸,山西6.15億噸,新疆8000萬噸,陜西8700萬噸。山西受資源整合、兼并重組影響,煤炭產量呈現下降態勢,而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開采相對方便,該自治區抓住機遇增加了煤炭產量,滿足了用戶的需求。2009年,內蒙古計劃4.7億噸,實際產煤6.37億噸,同比增長17188萬噸,去年內蒙產煤居然超過了產煤大省山西。
 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內蒙產煤4.57億噸,山西則產煤6.56億噸,兩省相差近2億噸。
 
 今年一季度,全國煤炭產量為7.5143億噸,增加1.74億噸,增長28.1%。一季度全國鐵路煤炭發送量4.95億噸,同比增長21.4%。其中山西完成原煤產量1.6億噸,同比增加5045萬噸,增幅達45%。1-2月份煤炭外銷量8692萬噸,增長30%。今年一季度,內蒙古生產原煤1.53億噸,同比增長2320萬噸,增幅17.9%。從今年一季度產煤數量上來看,山西再次恢復了產煤“霸主”地位。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山西部分煤礦的恢復生產,生產量和外運量有所增加。
 
 去年,山西產煤6.15億噸,一季度3667萬噸(月均),增長至四季度的6103萬噸(月均)。今年以來,繼續呈現增加態勢。另外,幾年之后,我國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將逐步退出煤炭開發,而用煤量將逐年增加。煤炭開發布局的改變,必然會影響到運銷格局。東南沿海地區由過去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供給改為由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省(自治區),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固有矛盾。
 
 由于產量高度集中于西部地區,使煤炭運輸瓶頸問題更加突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此造成我國鐵路平均運距由過去的580公里延長至1200公里以上,平均綜合運價由0.05元/噸公里,上升到0.16元/噸公里,最長運距在2300公里以上,運費高達250元/噸以上,致使我國北方港口銷往東南沿海地區的煤炭,在價格上與從周邊國家進口的煤炭價格相比已無明顯優勢,加之進口關稅調減,導致沿海地區大量進口煤炭,去年進口煤炭達1.25億噸,為前年的3倍多,凈進口量超過1億噸。今年,煤炭進口仍將保持一定規模和數量。
 
 今年山西省煤炭產量7億噸,增長13%,其中鐵路外運量力爭達到4億噸,增長5000萬噸。今年煤炭產量增量主要來自“三西”地區,全國煤炭產量增量預計達到2.7億噸,山西省預計貢獻8500萬噸增量。大秦線計劃4億噸,比去年增加7000萬噸。而去年對沿海煤市帶來很大補充的內蒙古、寧夏等地優質煤炭今年仍將保持一定外運量。從未來看,內蒙古資源豐富、天然質量好、蘊藏數量大、發展前景廣闊,若干年后,煤炭外運的主要力量必將由山西轉向內蒙古。
 
 若鐵路運力有保障,內蒙煤炭產量將大大超過山西。新疆方面,近年來,新疆啟動了4大煤田,13個重點礦區和11個一般礦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2010年,新疆煤炭外運量將從2009年的1000多萬噸,增加到3000萬噸,新疆煤炭的東運遠期規劃量將更大。根據新疆自治區的規劃,新疆煤炭調出量到2012年將達5000萬噸,2015年將達1億噸,2020年將達5億噸,2025年將達8億噸以上。
 從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今年一季度煤炭市場供求形勢分析,2010年全國煤炭產量持續增長,產能釋放潛力較大,煤炭市場供求形勢仍將繼續保持基本平衡態勢,但區域性、品種性、時段性煤炭供應寬松與緊張現象仍將時有發生。尤其“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間,煤炭供應形勢將尤為嚴峻。
 
 來源  秦皇島煤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