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計劃把與日本的電煤長期供應合同從2011年4月份起延長5年。根據新的協議,中國每年將向日本供應400萬-600萬噸電煤。隨著國內能源需求飆升,中國已成為能源凈進口國。一些日本煤炭采購商此前一直擔心中國會不再延長電煤供應合同。自1980年以來,中日之間的電煤供應合同每5年延長一次,當前的5年期合同將在明年3月底到期。 中國此次與日本簽訂的煤炭出口合同并不是一個小數目。據悉,今年國家有關部門給煤炭企業下達的出口配額雖然比2009年減少,但今年出口2500萬噸也是很大的出口量。出人意料的是,一家煤企老總表示,我們不可能停止煤炭出口,由于國內煤炭企業與國際客戶簽的都是長期供煤協議,在保障國內市場需求的情況下,我們仍然要加大出口量。
 
 這說明,即便在國家有出口配額管制的前提條件下,國內企業的煤炭出口沖動也相當大。然而,中國一邊在出口煤炭,僅今年1-6月,中國就向日本出口了300多萬噸;中國一邊又在進口煤炭,今年前6個月,中國從越南、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進口煤炭8109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70.6%。
 
 中國煤炭這一出一進,造成了資源與財富的重復損失和浪費。中國并不是能源富足的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憂患也隨之而來——能源告急愈加緊迫,導致煤炭凈進口量同比幾乎翻倍。畢竟,在沒有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以前,煤炭實際上也是一種戰略資源,現行的煤炭外貿政策,必須考慮到未來國家能源安全、能源接續、能源戰略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內煤炭供求矛盾將會愈演愈烈。特別是每逢進入冬夏兩次用煤的旺季,不少地區的煤炭供給缺口近30%。例如2009年11、12月份,全國的火電需求同比增長40%左右,供需缺口導致了中國年產30億噸煤還不夠用。
 
 有專家分析,資源短缺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國土資源部的報告稱,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礦產資源里,到2020年,45種主要礦產能保證需求的只有6種。2010年,中國煤炭需求缺口大約為1億噸,而到2020年缺口將達4億噸。既然國內需求如此旺盛,能源如此緊張,我們為什么還要敞開大門,讓煤炭源源不斷地流向日本。
 
 一方面,中國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不惜任何代價“創匯”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國物資緊缺、外匯短缺的年代。資源型初級產品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占主導地位,其中石油一直是中國最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資源也都在出口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這種低層次的出口結構僅僅是不惜血本換匯而已。但是,“創匯”在今天的中國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有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2.45萬億美元,超過了世界124個國家GDP的總和。可見,一味擴大出口賺取外匯的時代已經終結,中國再也沒有必要用低價賤賣資源換取外匯了。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儲備支撐,我們的資源理應留給自己用。其實,中國的自然資源十分匱乏,45種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鋁和銅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7%和25.5%。
 
 在這種情況下,煤炭應通過內銷發揮其更大作用,創造更多價值和財富。有關數據顯示,1噸原煤支撐著7000元國內生產總值;按照現在全國供電煤耗率約375克/千瓦時標準煤計算,1噸原煤大約可以發電1900千瓦時。
 
 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煤炭等礦產資源非常寶貴,因此國家對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非常必要。我們切不可因一時之利而影響了未來經濟的發展,影響了未來國家的能源安全,影響了子孫后代的福祉。政府管理部門應仿效10年來減少或最終停止石油出口的辦法,加強煤炭出口配額管理,限制煤炭出口數量,保證強勁的國內市場需求。原因非常簡單,如果綜合評價煤炭出口的意義和作用,我們可以發現繼續煤炭出口弊大于利。(作者: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