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前低碳經濟領域已成為全球競爭和利益格局調整主戰場的復雜形勢下,能源結構向多元化和低碳化的方向發展,既是能源戰略轉型的核心問題,更是國民經濟宏觀戰略朝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理性選擇。”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能源藍皮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0)》正式發布。能源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崔民選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能源需求增長勢頭將減緩
 
 記者:2010年能源藍皮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崔民選:2010能源藍皮書共分為三部分:總報告、行業運行篇和熱點專題篇。其中總報告從危機下的世界能源格局調整與選擇入手,分析了當前我國能源行業運行態勢及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能源行業變革、構建低碳能源體系應著手實施的應對之策,以求為我國能源格局及戰略的轉變起到良好的啟示作用;行業運行篇則分別以煤炭、油氣、電力、新能源各重點行業為分析對象,回顧了各重點行業目前運行狀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預測了未來各行業的發展趨勢;熱點專題篇則緊密結合低碳經濟、能效變革、能源財稅體系建設、煤炭清潔化利用、能源行業資源整合等熱點問題,對其加以深度剖析。
 記者:請您對2010年上半年我國的能源發展形勢做一下大概的總結,對2010年全年做一下簡要的展望。
 崔民選:受國內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帶動,今年上半年能源供需增幅較高,絕對量也已恢復甚至超過經濟增長較快的2008年同期水平。
 綜合國內外因素考慮,在經濟發展維持平穩上行的趨勢下,2010年我國能源總需求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勢頭將有所減弱。
 我國以煤炭為主導的能源結構繼續保持。隨著煤炭行業整合的進一步深入,預計2010年煤炭生產成本和煤炭價格將有所提高,國內煤礦產量將會出現小幅下滑,國內2010年煤炭需求量預計為30.5億噸。
 原油供應穩步提升,成品油供應將緩慢增長。需求繼續降溫,石油消費震蕩過后將緩慢增長,預計2010年石油消費量為4億噸。
 目前我國天然氣供需基本平衡。但隨著天然氣消費的增長,供需差距將逐漸顯現。預計201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為1100億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25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達150億立方米。
 電力供需基本平衡,電源建設結構調整,核電、水電投資大幅增加。受淘汰高耗能企業影響,預計2010年全社會用電需求量保持小幅上升,大約為39800億千瓦時。
 
 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轉變之路
 
 記者:如何理解多元化、低碳化是我國能源戰略轉型新指向?
 崔民選:能源結構向多元化和低碳化的方向發展,既是能源戰略轉型的核心問題,更是國民經濟宏觀戰略朝向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理性選擇。
 當前我國能源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為基礎能源體系形成多元發展態勢、能源結構層次呈現低碳多元格局和能源的開發形成區域多元化戰略三個大的方面。與此同時,近年來,在我國能源領域也已悄然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戰略轉型和發展變化:由高成本的粗放型利用能源向集約化使用能源方式轉變、由負外部性非清潔化能源開發向清潔化能源模式轉變、由非市場化向市場化的目標轉變。
 總之,多元化、低碳化是全球趨勢,也是中國目標。能源的轉型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實現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結構是中國能源戰略定位的根本。
 記者:什么是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倡導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崔民選:所謂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就是指以提高能效為目標,以低碳技術為依托,大力發展低碳、清潔能源,走低碳經濟的發展路線。能效變革的實施路線就是尊重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在現有資源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能源技術,開發清潔高效的能源,從而實現能源、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能源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一定量的能源消費就談不上經濟發展。尤其是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的中國而言,既要保證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要維持能源消費的低增長,首選戰略應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當前,能源效率已被視為一種至關重要的“能源來源”,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開始將提高能源效率納入戰略決策。
 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資源的短缺性要求人類在能源領域展開一場變革。而革命的核心將是能源生產和使用方式的改變。要實現能效變革首先是要實現能源的合理使用。我們所指的能效變革就是改變過去對能源的粗放式生產和使用,使有限的能源發揮最大的效用。能效變革所提倡的是節約使用,而非節制使用。我國資源相對匱乏,技術相對落后,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而能源的使用不可避免對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要想走出這樣的困境,最重要的就是能源使用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呼之欲出。在2009年9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首次公開提出降低“碳強度”,充分體現了中國能源政策將面臨一個戰略性的轉變,那就是要從單純的節能減排向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
 記者:堅持節約為先是我國能源戰略的基本方針之一,節約能源的關鍵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我國在倡導提高能源效率,實施能效變革時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崔民選:當前我國實施能效變革存在三大障礙:首先是結構障礙,主要包括產業結構障礙和能源結構障礙。
 其次是技術障礙,突出表現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國際技術轉讓遇阻,低碳技術應用難以落到實處。
 再次是階段障礙。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能源效率會有相當大差別。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單位產值能耗相對人均產值通常會遵循一條“倒U形”曲線。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人口膨脹、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使得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從全球分工體系看,我國出口貿易中相當一部分是高能耗、高污染產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能效變革。
 實施以低碳為核心的能效變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產業,開發清潔高效能源;二是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三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四是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五是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低碳、高效”發展的長效機制;六是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國際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記者: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談及低碳能效轉變之路,首先要關注的是煤炭行業的“低碳、高效”利用。如何推動煤炭行業邁入“低碳、高效”之路?
 崔民選:我國的一次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和煤炭資源儲量特點,決定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特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度依賴”,以及嚴重污染環境的負外部性的雙重特征,決定了在我國能源產業戰略中,煤炭產業必須走上一條清潔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此,必須密切結合國情,加強戰略規劃工作,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市場機制改革的深入實踐,有效地促進煤炭資源的清潔化、高效利用。
 具體地看,首先要加強統一管理,形成政府層面的統一戰略規劃、產業政策、技術政策體系、相關制度機制體系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其次,必須打破行業壟斷,并有效降低行政依賴,引入市場化機制,有效促進持久的科技創新。再次,應加強制度供給,實行有利于節能減排、促進技術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政策目標的能源財稅政策;以財稅體制為核心,通過產業政策、技術標準體系、法律手段、環境政策機制創新、金融體系建設等有機組配,完善配套保障機制,有力地支持煤炭產業實現清潔化技術革命。
 
 能源資本化全面提速拉開資源整合大幕
 
 記者:隨著我國鼓勵能源行業兼并重組政策的進一步細化,能源資本化進程全面提速。請問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崔民選:能源資本化有其現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資本市場日益完善,建立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結構,積極進行了金融工具的創新,為能源資本化提供了良好平臺。其次,能源資本化是我國能源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相互融合緣于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對資本需求的不斷擴大,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必然尋求產業資本的支持。
 能源的資本化促進了資源整合,有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行業集中度,提升了安全保障能力。例如我國的煤炭企業通過資本經營,快速進行了行業整合;電力企業并購重組成為電力企業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石油企業海外并購加快了國際化經營;資本大量涌入孵化了新能源快速發展,等等。
 但我們應理性對待資源整合,資源整合并非“救命稻草”,也可能加劇市場壟斷、導致價格波動、擠壓民企生存空間,并引發失業等社會問題。必須尊重市場規則,遵循公平交易原則,整合適度原則,發揮監督機制作用,確保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