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信息網3月19日電 圍繞煤炭行業的階段性改革結束后,行業集中度得到迅速的提高將是最顯著的變化之一。
由于我國煤炭行業長期集中度過低,小煤窯泛濫導致產能落后,資源嚴重浪費以及安全事故頻發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到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行業集中度的過低導致國家對資源的控制力度不足,在我國能源格局以煤炭為主的前提條件下,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改觀,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將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癥狀。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很可能將分為兩個階段來完成,第一階段,以國家政策推動煤炭行業的兼并重組工作,大量小煤礦要么被關停,要么被大型煤礦企業收購。目前山西省的煤改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最終目標是將之前超過2000家的煤礦企業壓縮至100家左右,而國有煤炭企業完全占據主導地位,民營企業比重大幅下降。
從國家屢次對山西煤改工作持肯定態度來看,這一趨勢將很快會被復制到更多產煤省份的改革工作中去。可以預料的是,在很短的時期內,中國煤炭行業的集中度就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型煤炭企業的比重不斷增加,絕大多數中小煤礦主將被徹底擠出煤炭開采領域。不可否認,在此過程之中,“國進民退”的痕跡十分明顯。但是結果將是政府對煤炭資源的掌控力得到快速提高,相比之下,那些由此所引發的負面影響,就算不得什么了。
大量煤炭資源被集中到國有煤炭企業手中并不意味著整個過程的結束,事實上,筆者認為,小煤礦的被擠出只是行業集中度提高過程的前半部分。當此輪全國范圍內的煤炭行業兼并重組工作結束后,煤炭資源重新分配完畢,伴隨煤炭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提高,在國有煤炭企業內部將會出現新一輪的淘汰賽,而這才是整個過程中的關鍵部分。
較之前主要利用行政手段重新劃分煤炭資源有所不同,由于大部分煤炭企業的國有性質,新一輪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將遵循市場淘汰機制來完成的,當然地方政府的撮合還是避免不了。擁有較少和貧瘠資源的煤炭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難以生存,所占有的市場份額會逐漸被實力雄厚的超大型企業所蠶食。即便許多企業所擁有的煤炭資源仍然可以維持一段時期的發展需求,但是伴隨開采的難度和成本逐漸提高,競爭壓力將呈現幾何狀增加。譬如山東省的煤炭企業,擁有儲量可采40年,但是開采五年之后恐怕就已經難以與大量外進的廉價煤相競爭。而鐵路運力的不斷增加將進一步加快這種趨勢。
僅就目前來看,在煤炭行業內部,同為國有煤炭企業,兩極分化已經十分明顯,行業大部分利潤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煤炭企業之中。2009年煤炭行業利潤數據中,利潤排名前4位的煤炭企業的利潤占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近40%,占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60%以上。而前10家企業的利潤占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近50%,占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總額的近80%,很顯然,伴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更弱的局面將會是大概率事件。
雖然不具備先天優勢并不代表盈利能力,但是對于大部分煤炭企業而言,未來仍將會有為數眾多的國有煤炭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許多由于資源匱乏或者經營能力弱的企業將由煤礦開采轉為經銷商。未來的趨勢是,許多貧煤省份甚至產煤省份將主要依靠外進煤來滿足需求,這其中也需要一個類似中間商的角色,所以無論是從企業自身發展角度考慮,還是地方政府的安排,都可能會出現煤炭生產企業轉型為銷售企業的案例。當然也會出現有煤炭企業轉入其他領域,或者成為跨地區煤炭企業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階段,煤炭企業由于資源的日趨枯竭而失去競爭力,那么被兼并重組的可能性也幾乎不存在了,即使被收編,充其量也是成為收購方在當地的銷售組成部分而已。
在未來,煤炭資源的擁有量將成為企業競爭的基本條件。煤炭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過程不僅僅包括小煤礦的出局,還應當包括來自國有煤炭企業內部之間的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