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合山市是一座因煤炭的開采而設立的工礦城市,在3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煤田面積達到260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6.8億噸,占廣西煤炭儲量的三分之一,被譽為廣西的“煤都”。經過100多年的開采,昔日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煤都”,如今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困境。2009年3月,合山市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之一。如何探索經濟轉型,實現產業發展“脫胎換骨”,是合山市委、市政府發展經濟最大的任務。
合山市探索經濟社會轉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并初見成效。如今,走進合山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和諧的畫卷:寬敞整潔的公路、綠樹掩映的街道、春意盎然的花草、環境優美的生活小區、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廣場。“把家安在公園里,一生住在風景中”,昔日的老礦工終于夢想成真。通過產業轉型,一座工業園林城市正快步走來。
夯實續接產業
2009年11月,大唐桂冠合山發電公司“上大壓小”工程項目開工儀式隆重舉行。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工程靜態投資約27.5億元,采用煤耗低、節能效果好的超臨界高效燃煤機組,可大幅提高燃煤利用效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脫硝設施和高效電除塵器,每年可減少區域二氧化硫排放5.1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1993噸,減少煙塵排放3888噸。
“如何擺脫‘因煤而生,又因煤而困’的困境,改變單一的經濟結構,培育接替產業,決定著合山經濟轉型的成敗。”合山市市長韋佑江對記者說,“產業需要多條腿走路,才能健康發展。”
《合山市資源枯竭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按照“一心一軸一園兩帶”布局(即以城區為核心、南柳高等級公路發展軸、合山產業轉型工業園、沿紅水河兩岸和沿322國道發展帶),重點打造“兩個重要基地”————廣西重要火電能源基地和冶煉工業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火電主導產業。
“‘兩個基地’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合山在探求經濟轉型時并不否認原有的產業優勢。”合山市委書記曾廣斌在調研時指出。
在發展火電、冶煉產業同時,合山市注重循環經濟發展。據了解,合山煤礦開發100多年來,采煤遺留下來6000多萬噸煤矸石污染和綜合利用問題。“循環經濟是資源型城市尋求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由之路。預計到2015年,我市將初步建成‘煤—電—建材’、‘煤—電—冶煉’、‘煤—煤化工—精細化工’產業鏈。”韋佑江說。
做強新興產業
廣西合山東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占地300畝,總投資1.2億元,年產30萬噸輕質、重質活性(納米級)碳酸鈣的項目在2009年投產。“這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生產富有特色的高技術產品,實現資源轉化和增值項目。”合山市常務副市長韋克昌向記者介紹,“我市工業產業逐漸開拓新領域,向現代高科技邁出了新步伐。”
合山市在壯大傳統產業基礎上,逐漸培育壯大冶金、建材、機械、修造船等接續替代新興產業,構建新的產業體系。
高新產業發展速度加快。通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合山市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煤電產業,積極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超導合金、錳鐵合金、新型鋁型材等高新技術產品生產,開發生產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發電設備等相關產品,填補廣西空白。“力爭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初步形成,2020年實現工業產值10億元左右。”韋佑江對高新產業充滿了信心。
為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合山市委、市政府認真思考,拿出具體措施,通過
切實改善軟環境創造嶄新的服務環境和投資環境,為招商引資奠定基礎。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投資環境貫穿政府工作的始終,建立了重點項目聯系制和項目跟蹤服務責任制。
合山改善投資環境的努力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2009年1至9月,該市共實施招商項目30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7個,新開工項目11個,續建項目19個,到位資金95028萬元,其中區外資金到位93890萬元,區內市外資金到位1138萬元。
做優農業產業化
除了工業產業多條腿走路以外,合山市還積極謀求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工農互動、城鄉互動的和諧發展局面。廣西最大的山羊養殖基地、廣西最大的蘆筍種植基地、廣西最大的立體生態養鴨基地等為昔日“煤都”送上一張張嶄新的燙金名片。
嶺南鎮的蘆筍基地“公司+企業+農戶”一體化年畝產值達1.6萬元到2.4萬元,蘆筍種植面積擴大到580畝,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種植蘆筍近700畝。該鎮“大自然生態雞養殖基地”及“立體化養殖基地”的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按照“抓特色、建基地、創品牌、扶龍頭”的產業思路,堅持“扶大、扶強、扶優、扶特”原則,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近年來通過協調三次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05年,該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61:29,到2008年調整為14:42:44。煤炭產業的“一枝獨秀”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昔日的“煤都”正興起綠色產業和高新產業。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