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把脈中國能源結構及利用效率
11月17日在西安舉行的2009歐亞經濟論壇能源合作會議上,中外專家達成這樣一個共識: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低碳能源,由高碳能源、低碳能源逐步向無碳能源和碳循環過渡,是中國能源發展的迫切選擇。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助理高世憲指出,我國能源發展正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資源環境約束與能源需求矛盾日益加大,油氣資源的短缺,造成石油供給能力的不確定性增加,供應安全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重工業化傾向嚴重;再者是能源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真正市場條件下價格調控能源供需的機制還沒有形成,能源儲備和應急機制還不健全。
高世憲介紹,近年來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石油穩中有降,天然氣小幅增長。2008年天然氣產量789.3億立方米,消費量807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14%和10.1%,增速明顯快于煤炭和石油。但煤炭仍占主導地位,比重高達68.7%,石油占18.7%,水電、核電、風電及天然氣比例卻分別僅為8.9%和3.8%,天然氣消費比重遠低于24.1%的世界水平。
“能源需求進一步增長,消費方式逐漸轉變,優質能源需求較快速增長將成為我國能源未來發展的趨勢。”高世憲說。他建議,要加快能源產業結構調整,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發展天然氣、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低碳能源。
“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有資料統計,目前大氣污染物中煙塵排放的70%、SO2排放的90%、CO2排放的80%、氮氧化物排放的70%是由煤炭造成的。而天然氣是一種低碳清潔能源,是向低碳、非碳能源過渡的橋梁,加快天然氣發展對于實現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能源發展的現實選擇。”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許永發說。他介紹,近年來中國呈現天然氣儲量、產量雙快增長態勢,截至2008年底累計探明地質儲量6.34萬億立方米,剩余可采儲量3.2萬億立方米,儲采比始終保持高位水平。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立方米增至2008年的807億立方米,未來10年中國能源需求仍舊持續剛性增長。“但目前中國天然氣利用結構中,工業燃料和發電分別為27.8%和14.7%,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化工用氣比例為23.2%,遠高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他說。
許永發建議,提高天然氣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加大天然氣市場培育力度,加快調整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同時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取消天然氣發電限制,推動氣—電發展;鼓勵發展城市燃氣、工業燃氣,以逐漸替代煤炭、石油;繼續限制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項目。“即使我國天然氣儲量有限,也可大力開發儲量豐富分布更廣的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他表示。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常務理事兼清賢認為,目前全球正處于向低碳社會邁進的過渡階段,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
他建議,加快實用的創新技術研發、轉讓、應用,增加能源基礎設施投資,為能源與碳排放構建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中國神華集團神東煤炭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楊鵬認為,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這三種因素促進煤炭清潔轉化發展低碳能源,由高碳能源、低碳能源逐步向無碳能源和碳循環過渡。現代能源化工產業發展要與國家的能源安全戰略相適應,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相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與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相適應。
“神華集團與陜西省密切合作,加大了資源轉化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在榆神礦區規劃新增煤炭生產能力9500萬噸,資源就地轉化量為5368萬噸/年(包括神華—陶氏煤化工項目、神華榆林煤制天然氣項目、神華薩索爾煤制油項目等),資源轉化率將達到56.5%。”楊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