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日益臨近,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在各國首腦為碳關稅談判而奔忙之際,中國以開征碳稅來抑制碳排放的選擇也正在浮出水面。
日前財政部科研所發布的一份報告建議,考慮到緩解國內外壓力、居民和企業的負擔以及經濟結構轉型等多方面的影響,建議五年內開征碳稅。
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在開征資源稅之后三年左右的時間內開征碳稅,征收對象為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化石燃料,先選擇對經濟負面影響較小的稅率然后逐步提高。
在開征碳稅的問題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無疑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財科所的報告也認為,中國的宏觀經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長呈現出下滑的趨勢,這將導致碳稅開征時間的延遲。
那么,開征碳稅對中國經濟發展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最壞影響不超0.5%
一些學者態度較為樂觀,他們認為,在采取一定措施的情況下開征碳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并不會太大。
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領銜的一個團隊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開征碳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最多不超過0.5%。
課題組根據中國目前的CDM市場價格(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權轉讓價格約為6美元),結合一些國家采用的碳稅稅率,同時考慮初始征收以較低稅率開始、不對中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的原則設計了高中低三種情景方案:從2010年開始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征收100元、50元或20元碳稅并逐漸提高,到 2030年提高至每噸200元、100元和40元。
研究計算結果表明,開征碳稅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影響有限,三種情景方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都不超過0.5%。
以2010年起征收20元/噸碳的碳稅方案進行分析,GDP損失將不足0.1%。高碳稅稅率方案對GDP的損失貢獻最大,2025年損失貢獻將達到0.45%左右。
但研究中并沒有考慮中國減少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減少國內對能源產業的投資而增加對一些新興產業投資所帶來的正效果。如果考慮這些因素,碳稅征收對GDP的損失將更為有限,甚至表現為正面作用。
課題組的報告認為,需要關注的是,損失的GDP是比較“污染”的GDP如果考慮綠色GDP的話,這些損失則會大大減小。
或可拉動經濟
作為回報,如果實施高碳稅方案,到2030年中國可以節約能源20%。和不征收碳稅相比,如果實施征收50元/噸碳的中方案,到2030年中國將減少碳排放18.6%。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經濟研究所所長譚忠富帶領的課題組還計算了開征碳稅對各地區和省份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以及收入分配的影響。
通過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1995年到2005年的數據的分析計算,課題組發現,征收碳稅對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增長起到拉動作用,只對少數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較小的抑制作用。
一般來說,碳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征收碳稅會降低私人投資的積極性,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征收碳稅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從而擴大政府的整體投資規模,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
開征碳稅對經濟增長起顯著拉動作用的省市大部分是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江蘇、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海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對經濟增長起顯著抑制作用的大部分為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浙江、湖北、云南、青海、寧夏、新疆。
課題組認為,上述結果說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高科技、高效率、低投入、低消耗的基礎上的,因此對東部地區可以直接征收碳稅;征收碳稅能夠顯著抑制經濟增長、增加能源消耗的省市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說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發展模式,因此對中、西部地區征收碳稅時,要求政府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源效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學所所長蔡昉也有類似的觀點,在此前的《2050年中國低碳發展之路》課題研究發布會上蔡昉表示,過去30年,中國的東部地區完成了初級階段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還沒有完成,最近中西部的資本密集程度大大提高。無論二氧化硫還是二氧化碳都處在上升階段,要實現減排,重點應放在中西部,發展方式應從政府主導、投資主導變為市場主導。
對就業有影響
除了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之外,蔡昉還提醒說要注意開征碳稅對就業的影響。蔡昉提出,實行低碳經濟,對于處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可能要付出較大的成本,尤其是在就業方面。
蔡昉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2007年,由于減排所造成的就業崗位的損失已達37萬,而且主要發生在較貧窮的中西部,影響很大。
“我們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就業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損害就業,在政治上是得不到認可的。”蔡昉表示,現在幾乎所有說低碳經濟可以帶動就業的都是發達國家,他們利用綠色技術的同時可以實現就業替代,可以實現減排和就業的雙重紅利。
蔡昉表示,發展低碳經濟是有條件的,中國目前人均GDP是3000美元,處于低級階段,同時又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中國目前還沒有這些技術,減排不會自然而然帶來就業崗位。如果要使就業損失最小化,同時又實現減排,進入雙重紅利俱樂部,需要一種機制,同時改變經濟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