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環保部主辦、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承辦的江南氨法煙氣脫硫技術現場評議會上,由國家環保部、中石化等單位的9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氨法煙氣脫硫工程——廣西水利電力建設集團田東電廠2×135MW機組氨法脫硫裝置進行了實際運行考察。
該脫硫工程今年8月通過168小時性能測試,裝置運行期間,脫硫效率大于95%,經測算年可脫除二氧化硫近6萬噸,副產硫酸銨約10萬噸,年產值可達6500萬元以上。專家組評價,氨法脫硫技術是一項真正可實現循環經濟的綠色脫硫工藝,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工程經驗,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趨成熟,建議有關部門因地制宜,在更大規模、燃用高含硫量煤種的燃煤鍋爐和爐窯上開展示范試點。
據介紹,氨法脫硫技術使用氨作為煙氣脫硫的吸收劑,副產硫酸銨,回收硫資源,整個工藝過程中無廢水和廢渣排放。其吸收塔是集吸收、氧化、結晶為一體的三段組合塔,可利用進口煙氣熱量濃縮結晶、節約能源;可多點加氨,針對不同部位的要求進行控制;在高效脫硫的同時,同步實現脫硝50%左右。對于燃用高含硫煤的電站鍋爐、工業窯爐,以及附近有穩定氨資源、副產品硫酸銨有良好市場的企業來說,氨法脫硫是一種較好的煙氣脫硫技術。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氨法脫硫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屬于環保型、資源節約型、循環經濟型脫硫技術,有助于改變現存的單一的鈣法脫硫局面,實現脫硫技術的多元化。國家發改委將因地制宜地支持和推動氨法脫硫技術在更大規模的發電機組上應用。
據了解,我國目前90%以上的煙氣脫硫工程采用鈣法技術。廣西田東電廠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氨法煙氣脫硫工程,由江蘇新世紀江南環保有限公司總承包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