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成都出席全國首屆工業排放氣綜合利用學術交流會時提出,我們正在走向后石油時代,能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大,工業排放氣綜合利用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曹湘洪通過分析世界石油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數據,判斷世界石油產量正在接近峰值。“樂觀地估計,2030年世界石油產量將達到最高峰,這意味著后石油時代已經漸行漸近。如果盲目樂觀,我們會犯極大的錯誤。”曹湘洪就此提出了后石油時代的應對策略,即革新石油加工工藝,轉變石油原料路線,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工業排放氣等非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會的150多名專家、學者也表示,工業排放氣中含有大量可利用的寶貴資源,有效加以綜合利用,不僅可以防止大氣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資源。
據介紹,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黃磷生產國,年產量超過80萬噸,但目前黃磷尾氣的利用率不足5%;每年排放黃磷尾氣在標準狀態下為20億立方米(黃磷尾氣含90%左右的一氧化碳)和3000噸磷化物、6000噸硫化物、160噸砷化物和1000噸氟化物,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值得欣喜的是,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目前已開發出全球首套黃磷尾氣深度凈化與利用裝置,并以在貴州開陽成功應用。該裝置現正擴建4萬噸/年甲酸裝置和新建5000噸/年甲酰胺裝置,待全部投產后,每年可利用黃磷尾氣在標準狀態下將超過6500萬立方米,減排356噸磷、硫、砷、氟化物等污染物。
陸地2000米以下的煤礦瓦斯氣的利用率目前在我國也僅達到6%,而這部分煤礦瓦斯氣的儲量與天然氣相當。為了將這部分瓦斯氣充分利用起來,西南元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層氣脫氧技術,并配套開發了煤層氣自熱轉化發電、煤層氣自熱轉化制合成氣等新工藝。這些新技術、新工藝不但可以解決我國天然氣不足的問題,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能源資源和環境間的相互平衡,使昔日的礦難”元兇“轉變為造福人類的有效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