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疆煤炭大開發來說,2003年應當被視為一個重要時間。從這一年開始,一批大企業大集團開始搶灘新疆,參與自治區煤炭資源開發,而山東魯能是最早進入新疆的國內重點煤炭企業之一。
2003年夏天,山東魯能集團與哈密地區簽署協議,合作開發大南湖煤炭資源,欲建設大型坑口發電站,參與自治區“西電東送”戰略。
據新疆煤田地質局一六一隊總工程師張國慶介紹,新疆煤田地質局憑借具有煤炭勘查專業隊伍和技術水平的優勢承擔了這個項目。局領導對這個項目高度重視,本著“全局一盤棋”的思想,組織了最好的技術力量、最先進的設備開展大南湖煤田勘探會戰。一六一隊首當其沖勇挑重擔。
張國慶說:“這是一六一隊最早施工的社會大項目,又關系到給大企業大集團提供支持,如果做得好皆大歡喜,一旦做不好就是自毀形象。所以,全隊上下當時壓力很大。”
因為集中了全局優勢,這一仗對當時的一六一隊來說,是裝備最為“豪華”的一次勘探戰役。
一位地質工作者記錄了當時的情形:野營活動板房內裝上了空調,伙房里配有冰柜、冰箱;尤其是3s技術在地質勘探中應用,在大南湖勘探區發揮了很大作用,測量人員使用天寶雙頻RTK和全站儀,把野外數據錄入電子手簿;野外地質人員手持GPS接收機、數碼相機及數碼錄相機;室內地質人員一改以往手工統計、計算及手工制圖,配備了計算機及數字成圖軟件;電腦統計并匯總所需的各種數據后,色彩美觀的地質分析圖件就源源不斷地發送出來。
一支隊伍的發展和進步,從來都是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傳的結果。其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六一煤田地質勘探隊的先行者們就曾經踏上過大南湖這塊土地。
據已經退休的一些老地質人員回憶,那時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勘探隊的設備還極其簡陋,勘探手段也不發達,生活物資更是匱乏。為了給年輕的共和國尋找煤炭資源,進入大南湖的地質工作者們頂著烈日,冒著狂風,早晨離開住地時,就簡單裝個馕、背壺水,手里拿著羅盤和地質錘,測剖面看地形,一天的地質工作全靠兩條腿走出來,僅有一輛嘎斯汽車用于后勤保障。
一六一隊黨委書記侯洪河翻出當時的一些資料,上面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有一天,這輛唯一的嘎斯汽車在拉水途中壞了,在沙漠中生活過的人們知道,水就是生命,在這樣的突發情況下,為了生存有的人不得不喝自己的小便。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先行者們像鐵人一樣,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憑著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六一隊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初步查明了該區域的煤層、煤質情況,為后來者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2003年的大南湖勘探進展迅速,6月初開展普查,10月20日結束全部工作,并提交了《哈密大南湖煤田一區詳查地質報告》。
2004年5月,因為開發需要,魯能集團在山東泰安召開大南湖煤田精查項目的全國招標會。舉辦方組織地質專家們對投標書進行了極為苛刻的評議,在眾多的國內同行中,新疆煤田地質局一六一隊一舉中標。于是,大南湖精查的重任落到了這支身經百戰的隊伍身上,一六一隊第三次挺進大南湖。
回憶大南湖會戰的前前后后,一六一隊隊長張相感慨地說,我們有幸承擔了大企業大集團入疆的第一個煤田勘探項目,用地質工作者踏實嚴謹、艱苦奮斗的作風,在新疆煤田勘探史上寫下了富有意義的一筆。
一次大的戰役,對一六一隊來說就是一次勘探能力和裝備水平的大提升。經過大南湖會戰,還有后來的淖毛湖、沙爾湖以及三塘湖等一系列大戰役,如今一六一隊的煤田地質勘探水平已經得到公認。
來源《新疆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