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總體經濟形勢仍然不明朗,7-8月份將是今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向和能否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敏感時期。第一,世界經濟已見底但需多長時間復蘇,以及對通脹的擔憂,表明世界經濟及各國的政策取向正進入比較敏感時期;第二,1-5月份工業生產回暖跡象顯著,但居民消費意愿降至歷史最低及對未來收入信心指數下降,是繼續加大供給還是提高收入刺激需求?進出口與投資兩大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柱變化仍不樂觀或者不明朗,進出口政策和投資政策取向是否會變化?這些信號都顯示出中國宏觀經濟走向也進入到一個敏感期。
隨著今年1-5月份的中國經濟數據陸續公布,應該是喜憂參半。總體經濟形勢仍然不明朗。但是,2009年上半年即將過去,考慮到2009年是危機總爆發后的第一年,中國經濟的實際發展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如果與年初定下8%的經濟增長目標相比,目前形勢又并不樂觀。可以說,7-8月份將是今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向和能否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敏感時期。或者說,接下來兩個月將是能否真正釋放今年宏觀經濟政策力度效果的重要時期。如何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勢、包括世界經濟的走勢將十分關鍵。
首先,世界經濟正進入比較敏感時期。與去年末今年初的大部分“預測”相比,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顯然是要好得多。事實上,當初不管是所謂的“U型”還是“W型”復蘇的論者都沒有估計到世界經濟見底的時間(當然這也很實際,誰也不是上帝)。現在,絕大部分研究人員(不管是所謂的U型還是W型的復蘇的論者)應該對目前世界經濟基本見底沒有太大的疑義。但是,對世界經濟需要多長的時間復蘇,應該仍然沒有統一的答案。
實際上,世界經濟同樣進入了一個比較敏感時期。一方面,部分反映出世界經濟衰退已度過最糟糕階段的積極信號隱約可見。例如,近期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油價)持續上漲,反映出投資者對世界經濟走出谷底的信心日漸增強和源于對近期宏觀經濟正面發展的更大信心。反映世界經濟向好的一些利好數據新鮮出爐,也加強了投資者的預期。例如,5月份美國零售銷售增長 0.5%,為三個月來首次出現增長,美國勞工部公布的上周美國初次申領失業金的人數下降2.4萬人,至60.1萬人,為1月24日當周以來最低水平等。利好的數據和實際的信心甚至使得IMF在本月9日發布的報告也上調了對經濟的預期。IMF將其對明年世界經濟的增長預期由4月份預計的1.9%上調至 2.4%。
但另一方面,不僅有人開始擔心通貨膨脹是否會卷土重來,而且仍有不少人仍對經濟復蘇持謹慎態度,認為斷定全球復蘇即將開始還為時太早。現在的問題就是,各國是否還要繼續實施刺激經濟政策。或者說,各國的決策者應該繼續等待更多的復蘇信號出現,而后再重新選擇政策;還是繼續實施有力的政策刺激經濟,直到世界經濟明確的復蘇,而不管是否有通貨膨脹的預期風險。顯然,這不僅意味著世界經濟正進入敏感期,而且各國的政策取向也進入敏感期。這必然對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產生重大的影響。
其次,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向也進入敏感期。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總體判斷仍然不明朗。從已陸續公布的2009年1-5月份中國經濟數據觀察,可謂是“喜憂參半”。一方面,5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為同比增速8.9%,比4月份加快了1.6個百分點,更是創下最近八個月來新高。這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今年1-2月降至3.8%的最低點后又一次最有力的反彈。近期央行發布的二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數據似乎也證明了工業經濟的回暖:企業經營指數和設備利用指數分別比上季上升4.6和2.4個百分點,結束了連續3個季度下滑的勢頭。
另一方面,一國經濟重要支柱的另一端--消費與收入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消費意愿降至歷史最低。而居民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感受是居民消費謹慎主要原因。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信心指數僅為3.4%,比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別降低了14.3和16.9個百分點。顯然,總供需這種狀況實際上也反映了矛盾,到底是繼續加大供給還是提高收入刺激需求?
再次,進出口與投資兩大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柱變化仍不樂觀或者不明朗。第一,作為近10 年來對中國宏觀經濟作用不斷提高的中國進出口今年的前景不樂觀,是否繼續加大力度,值得三思。首先是外貿數據繼續不樂觀。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 1641.3億美元,同比下降25.9%。其中,出口887.6億美元,同比下降26.4%;進口753.7億美元,同比下降25.2%。1-5月我國進出口總值7634.9億美元,同比下降24.7%。二季度進出口仍然保持20%以上的負增長,三季度降幅可能將有所收窄,但不會低于12%,而四季度仍然可能是負增長。即使第四季度正增長,但是2009年全年進出口不可能是正增長,也即進出口對宏觀經濟增量的貢獻將是負的。這將完全改變進出口與中國經濟關系。
其次是刺激政策、主要是刺激出口政策也進入敏感期。雖然,近期各個部門密集出臺的刺激出口的政策,包括再次上調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并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產品目錄等。但這些政策應該更多的是幫助出口企業擺脫困境,很難完全振興外貿。特別是,過度的依賴政策刺激可能帶來政策刺激效應遞減和國際間矛盾,因此,中國的進出口政策再次進入了敏感期。
第二,是否繼續大力推進近30年來對中國宏觀經濟作用巨大的投資增長也不能十分肯定或者否定。雖然,投資數據再次成為中國經濟的“亮點”。1-5月份,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2.9%,增速比1-4月份加快2.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加快7.3個百分點。其中,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53520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23055億元,同比增長40.6%,增速比1至4月份加快1.3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53300億元,同比增長95.9%,增速比1至4 月份加快5.2個百分點。投資成為拉動是工業增長率加速的主要因素。顯然,繼續擴大投資仍然可能帶來經濟增長。但是,投資如此高位加速增長的“歷史記憶” 并不樂觀。這樣,中國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地區發展布局是否能夠繼續承擔如此的投資規模、速度和結構,同樣值得三思。
如上所述,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走向正面臨敏感時期,尤其是7月和8月份將是今年中國今年能否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的最重要時期。同樣,也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敏感期。
從今年以來的宏觀經濟政策中舉足輕重的貨幣政策的情況觀察,寬松的基調似乎維持不變。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新增貸款增速創22年新高,也是信貸增速自去年8月份觸底以來連續第九個月加速增長。
雖然,市場各方對是否繼續實施、甚至擴大貨幣政策的力度有爭議,但是下半年央行可能仍將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不僅在于所謂的繼續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優化信貸結構,而且也在于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如果不能繼續保持、甚至加大貨幣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將很難達到。因此,在當前世界經濟和中國宏觀經濟都比較敏感的時期,宏觀經濟的政策取向也許將十分關鍵。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潘正彥)
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