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牛年年有,煤電特別多。眼看進入5月份了,煤電頂牛的僵局,仍沒有松動跡象。煤企堅持限產保價,而電企則以購買進口煤“作為有益的補充”相抗衡,雙方吵吵嚷嚷,似乎永遠談不攏一個都能接受的價格。
有意思的是,他們似乎又很有默契,盡管合同沒有簽下來,價格沒有談妥,但神華、中煤等國有煤企仍正常發煤。至于價格,則以日后談妥的為標準。當然,電力企業也在照常發電。看來,斷煤與停電的擔憂與緊張,是不必有的。
煤電頂牛其實是一個老問題了?!坝媱濍?,市場煤”的體制性障礙存在已久,這種體制使市場價格信號在發電企業環節阻斷,傳導不回煤炭企業,煤價居高不下,煤電吵架、頂牛就不可避免。
不過,今年的頂牛又有一些新狀況。即電企、煤企都遇到一些政策性的增支或增虧因素:煤炭企業今年增值稅從13%上調到17%,加上資源稅改革的傳聞風生水起,于是它們提出了漲價10%的“合理”要求;而電力企業去年則全行業陷入虧損,他們堅持電煤價格每噸要降50元。雙方陷入僵局。
對于“計劃電”與“市場煤”之間的體制問題,煤已經實現市場化,不會再回到“計劃”老路,因此應該在“計劃電”方面找問題。最好的解決問題辦法,當然是讓電價也市場化。但目前大刀闊斧的電力定價體制改革比較困難,放開電價不太現實:1.在經濟疲軟時推進全面電價改革有失穩妥;2.電力行業還是一個壟斷行業,如果這種自然壟斷無法破除、人們對電的“剛性”需求無可替代,配套改革和監督制約機制沒有到位,此時放開電價結果很可能是煤、電價格輪番上漲;3.電價上漲與我國保增長拉動內需的調控方向不符。因此,與發電企業希望提高電價不同,用電企業和居民幾乎都不愿意看到電價放開。
但電力企業會“坐以待斃”嗎?2002年至今電煤價格已累計上漲了2-3倍,而同期電價只提高了不到40%,電價“該漲而未漲”,有政府控價的因素。所以,電企倒逼政府部門不得不出面協調煤電價格,但效果好像不太理想。4月16日,有報道稱最新協調電煤價格的方案為在去年重點合同煤價的基礎上上漲4%,結果該方案遭到煤炭企業的排斥。如果限制煤價不能奏效,那實施適當的煤電聯動方案可能性大增;煤電聯動機制2004年底出臺,在一定時間內(原則上不少于 6個月),當煤炭的價格累計變化幅度超過5%時,其增加的成本30%由發電企業自行消化解決,70%通過國家調整電價來解決。大家想一想,我國2008年發電總量達到34334億度,如果一度漲一分錢,電力收入瞬間增加343億元,這是坐享其成的“好事”啊。如此,豈不是煤電的“雙贏”?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