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化工網】新加坡國立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研究所不久前在著名專業雜志《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該所研發了一種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甲醇燃料的工藝。因這項工藝探尋了一條同時解決氣候和能源問題的途徑而備受關注,但德國專家質疑該技術的可行性。
據新加坡國立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研究所該項目的張姓負責人介紹,這項技術是通過多個步驟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燃料,這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被有效利用起來,“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二氧化碳的問題,但是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同時也為未來的燃料找到新的途徑。
這項技術的核心是利用烷基硅酮催化劑進行的化學反應,烷基硅酮是一種雜環碳化學物質,其雜環分子的結構由2個氮原子和3個碳原子組成,其中一個碳原子上含有所謂的孤獨電子對,使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氧化碳在烷基硅酮的作用下變成烷基甲氧基硅烷,然后經過多道步驟再加水分解,和水反應變成甲醇。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將這種催化劑譽為神奇的工具,它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并容易合成,生產甲醇的過程在室溫就可以進行。
德國海德堡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專家多麗斯·昆茨對這項技術的可行性表示懷疑,她認為從表面上看這項技術是很有意義,但是實際應用上存在很大問題。
首先,要合成催化劑烷基硅酮需要耗費較多能源,就是說其制取時消耗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比通過催化反應吸收并減少的二氧化碳還多。另外烷基硅酮在催化反應中會生成中間物,要使這種中間物重新轉化成有用的催化劑烷基硅酮又需要很多步驟,耗費更多的能源。
因此,昆茨認為通過烷基硅酮的催化反應直接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甲醇,既解決溫室氣體問題,又解決能源問題的設想是不現實的。目前國際上許多專家還在評估這項工藝的可行性,但昆茨認為基于她的專業知識,這篇論文的結論存在明顯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