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公開媒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請讀者僅作參考,本站不承擔由此而引起的任何責任。
由于經濟增長趨緩、進口煤炭沖擊、國內煤礦開采成本日益增加等因素,一年多來,煤炭行業面臨的困境沒有好轉的跡象。目前全社會煤炭產能大增,在需求不旺的情況下,各行業煤炭庫存高企。2012年底,煤炭庫存總量超過3億噸,截至今年6月份仍基本維持這一水平。哪怕是傳統的夏季用電高峰期,重點發電企業的存煤也維持在20天以上。
從產業組織結構來看,煤炭行業近年雖經重組整合,卻仍是一個市場參與者眾、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地方政府對屬地煤炭企業的行政干預有所加強,但地方政府間也存在競爭關系,比如傳統的煤炭大省山西與新晉煤炭王者內蒙古。此種情況下,供方合謀的維系成本非常之高,不可能形成穩定的價格同盟,因而整體上不具有對外以“一個聲音說話”的現實可行性。 從企業的角度看,大型煤炭集團受前些年快速擴張的影響,為保證現金流,已經開始采取降價措施擴大市場份額,中小煤炭企業將更加艱難。目前煤價已跌破很多企業的成本價,未來有可能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如何使煤炭行業擺脫困境,從今冬開始,可能由一個經濟問題向社會問題轉變。
眼下,政府正著手清理背負在煤炭身上的不合理收費,力圖減輕煤炭企業的負擔。煤炭行業本身也在自救,降低薪酬工資、壓縮成本開支。這些朝著效率改進方向的舉措具有積極意義。部分煤炭工業大省,開始推行以“發電量指標”為交換條件,尋求與本地電廠的“互保”。可惜歷史與理論都證明,這一方式無異于飲鴆止渴。在終端需求市場沒有擴大的條件下,這一行為將拉長煤炭行業去庫存的周期,抬高整個社會的能源成本,降低流通效率,并最終加劇下游用電市場的萎縮,導致煤炭供求進一步失衡。無論當前的煤炭困局是周期問題還是結構性問題,抑或二者的疊加,這一政策的實施于全社會、于煤炭行業皆無益處。
在庫存高企的背景下,價格仍有下跌動力,通過行政手段維持的價格僅是一個沒有足夠成交量的“假價格”。要解決這一困局,擴大需求以完成短期去庫存,從而對煤價形成支撐,是走出困局的唯一途徑。
電力增速放緩似是煤炭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我國工商業電價水平已經高出美國30%-40%,國家整體競爭力嚴重下降的背景下,降低電價以提升工業競爭力,帶動電力消費增長可成為有效解決煤炭困局的“全局性”公共政策。在穩增長的大背景下,短期內需要立即下調電價,以促電力消費,完成煤炭從去庫存到補庫存的過程。
煤炭行業現在需明白的是,對于自身而言,重要的是利潤、銷售額或者現金流,而非沒有質量支撐的價格。煤炭價格下跌的短期壓力來自行業的高庫存,而非電價的下調。煤炭企業不應抵觸“降電價”。理論上,將一種商品價格變化的原因(包括各種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市場結構)分離開是困難的。筆者對2007-2011年間幾次電價調整之后的煤炭價格走勢進行了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歷史上,出現電價上調之后,煤炭價格的“跳漲”并無清晰的顯示證據。從根本而言,供需形勢的變化,煤炭生產與終端成本的不斷提高,經濟形勢變化才是煤炭長時期價格上漲以及波動的原因,電價更多地是滯后跟蹤煤價。人們之所以有“輪番上漲”的印象,只不過因為電價的行政觸發式調整總是“慢一拍”,而煤炭的價格在過去10年間卻一直保持著上漲趨勢。煤電價格的輪番上漲,抑或是輪番下跌,事實上是一個從理論到實際都不曾存在的現象。
降低電價,應該成為全社會、特別是煤炭行業的集中訴求。否則,煤炭困局可能長期無解,并且在日益喪失競爭力的情況下,面臨被加速淘汰的危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