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煤炭,從黑金成了白菜;煤企,從高峰跌落到谷底。寒冬到來,中國煤炭業將何去何從?
煤炭銷量、價格齊跌,全行業陷入虧損
以煤炭和羊毛衫聞名全國的鄂爾多斯,曾被外界說為鬼城,因為這里一度人口稀少,與街邊林立的大廈群落形成強烈反差。隆冬時節,記者行走在鄂爾多斯街頭,在這座人均GDP超過香港的北方城市,很少見到成堆的人群。同樣稀少的,還有當地煤礦來往的客人。上午11點,在伊泰集團大地精煤礦的門口,僅有的兩輛運煤卡車裝滿了煤,緩緩駛離礦區。礦長靳占飛指著運煤的卡車告訴記者,如果早幾年來看,同樣的地方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記者:市場好的時候拉煤是不是還要排隊?
靳占飛:過去是啦,最緊張的時候有排兩三天。
記者:現在呢?
靳占飛:現在不用了,現在來了就能裝。
大地精煤礦,是伊泰集團旗下一個標桿性礦井,以生產高熱量優質煤著稱。剛被運走的兩車煤,坑口價95塊錢一噸,而成本價高達117塊錢一噸。靳占飛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噸煤虧損22塊錢的現狀得不到改善,他們今年要虧損5千萬元,明年要虧損1個億。而在去年,他們還實現了1.4億元的盈利。
價格的暴跌,讓煤企掉進了虧損的泥潭。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今年前3季度全國90家大型煤企的利潤為9.7億元,同比下降97.7%,而2014年同期的利潤是427億元。巨大的數據落差表明:全國90%以上的煤炭企業已經沒了利潤或已虧損了。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院長岳福斌分析,在這僅有的利潤里面,盈利的其實只有神華一家。作為行業的龍頭老大,神華集團的盈利也不是賣煤,而是靠鐵路和發電。
岳福斌:這盈利里面的95%以上,都是神華一家盈利的,其他全是虧損的。神華是多元的產業,它挖煤也是賠的,它是運煤發電掙的錢。我說采掘業已經全行業虧損,因為最好的企業都虧了。
成本、稅負齊升,業內翹楚也不堪重負
從大地精煤礦南行70公里,是中國的產煤重鎮——陜西榆林。這里去年生產了全國近1/10的煤炭。來到陜西煤化,記者老遠就看到,集團剛剛榮登世界500強的紅色橫幅在風中飛舞。集團旗下的神南礦業,是一家世界一流煤炭企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神南礦業董事長吳群英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榮登500強的喜悅,反倒一直眉頭緊鎖。吳群英告訴記者,從人員、設備到管理,神南礦業不輸于任何一家歐美的煤企,但即便這樣的王牌企業,從今年10月份開始也虧損了。
吳群英:煤炭港口價從數字上看從800多掉到400多,是攔腰斬,其實對煤價來講,是腰斬之腰斬,因為港口價是含著運費價,運費價不但沒降,還升了,所以換算到煤價是斬到膝蓋這,斬完之后再斬一節。
攤開中國地圖,從陜西內蒙等中國煤炭主產區,到秦皇島、曹妃甸等銷售港口,直線距離約為1000公里。一噸煤一路向東的旅行究竟需要多少路費呢?吳群英舉了神南公司紅柳林礦井的例子:運煤火車從神木出發到河北曹妃甸,在那里5500大卡的煤炭掛牌價約為400元/噸。其中,鐵路運費大約180元/噸,占到了掛牌價格的半壁江山。再扣除港雜費、護路聯防費等,實際煤炭結算價格只剩下每噸約144元。這就是說,煤炭價格中的近60%都耗在了路上。
吳群英認為,高居不下的采運銷成本,層層疊加的各類稅費,以及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在煤價高企時能“一俊遮百丑”,但在煤價暴跌時,這些負擔則讓企業苦不堪言。
吳群英:稅負的問題,煤炭鐵路價格上調的問題,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的問題,這是陜西省煤炭運銷協會整個在陜西省調研得出的,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財務危機頻出現,裁員降薪忙自救
煤炭行業從“黃金十年”的蜜罐子掉進全面虧損的泥潭里,關鍵性的轉折出現在2012年“煤電聯動”機制的脫鉤。中國煤炭近70%是賣給下游的發電企業,脫鉤后,電企不再和煤企簽訂長期的供銷合同。缺少了合同保護,產能過剩的煤炭企業在與電企的談判中不再擁有話語權,只能被動挨打。在與記者談到這個話題時,吳群英總是倍感無奈。
吳群英:電廠就通知你降價,是很輕松的通知,而不是說咱倆商量商量,能不能降。這就是買方市場,牛氣就是這樣。
與強勢的買方市場相對應,煤炭企業的回款也愈發艱難。目前,全國煤炭的回款周期普遍達到了58天。這讓虧損中的煤企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面對越來越難看的財務報表,煤企能做的就是壓縮成本、裁員降薪。伊泰集團今年已全員降薪20%。神南礦業縮減了合同制工人近500人,一線工人的平均年薪由2012年13萬元降到現在的9萬元。來自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全國超過一半的煤炭企業都下調了職工工資,個別企業甚至提出了“保八爭十”,確保發8個月工資,爭取發10個月工資。
伊泰股份副總經理宋占有說,裁員降薪實屬無奈之舉,尤其是一線采掘工人的薪酬,是企業最不應該降的成本。
宋占有:成本問題現在對我們困擾是最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成本,不該降的也降下去了。成與不成已經不在于我們的努力,就在于政策性的東西,如果政策沒有調整,我們無論如何是干不成的。
經歷了黃金十年,中國的煤炭似乎一夜之間集體步入了冬天。在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行業盈利已然無望。按照市場規律,行業必然通過關停并轉,自然淘汰一些企業,進而使得價格重歸理性。然而,記者在各大煤炭主產區看到的,卻是煤價越下滑,煤企越想擴大增產的怪像。